690克 660克 → 2.6公斤 2.43公斤 百日救治創造生命奇迹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白恬 王慧 圖/魏堅偉
看着懷抱中睡得香甜的雙胞胎女兒,38歲的趙女士實在無法将她們與百餘天前僅巴掌大的嬰兒聯系在一起,回想起自己生産和救治她們“驚心動魄”的過程,她仍心有餘悸。
去年12月22日冬至,孕25周的趙女士産下雙胞胎女兒,出生時兩個寶寶體重分别為690克、660克。經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稱“廣醫三院”)新生兒科百餘天救治,兩個孩子體重分别增長至2.6公斤和2.43公斤,于4月3日健康出院。
孕六月宮口竟然開了
去年12月19日淩晨,懷孕六個月的趙女士難以入睡,下腹部總覺得有些不适,上廁所仔細一看,陰道出血!她吓壞了,趕緊叫起家人送院就診。“趕到廣醫三院廣州重症孕産婦救治中心時,産科醫生發現趙女士宮口已經開了4厘米,對于懷孕還不足25周的準媽媽,這種情況極為危險,很可能危及胎兒生命。新生兒科立即成立重症救治團隊,為這對還未出生但卻随時面臨着生命危險的寶寶制定了詳細的救治方案,時刻準備迎接新生命的誕生。
“因為我宮口已經開了,但是又需要保胎,所以我在産房和病房之間徘徊往返了好幾天。沒想到,冬至這天,兩個小家夥像趕着過節一樣來了。”12月22日,趙女士在廣醫三院順産分娩下兩個孩子。
搶救上演“生死時速”
出生時,大寶體重僅690克、身長33厘米、頭圍23厘米,小寶體重660克、身長30厘米、頭圍22厘米。每個寶寶的體重比一瓶可樂重不了多少,皮膚薄得可以看見下面纖細的血管,體長如成人的手掌一般大小。大寶出生的時候自主呼吸極微弱,小寶則是完全沒有自主呼吸。
早就等在一旁的救治團隊,立即對寶寶進行有條不紊的救治,裹上保溫的薄膜、在短短幾秒鐘内完成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正壓通氣、穩定呼吸及心率等,小心翼翼地将寶寶轉運至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平安到達重症監護室後,新生兒科團隊立即為兩位寶寶接上呼吸機,往氣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成功完成臍動、靜脈置管,建立動、靜脈通路,讓剛出生的寶寶生命延續下來。
攻克三大生存“難關”
“超早産兒、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生命體征極不穩定,諸如嚴重顱内出血、肺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敗血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嚴重并發症的發生率較高,每一種都可能危及生命及遠期預後。”主診醫生吳繁介紹道,這對寶寶出生後也曾經面臨過很多問題,經曆了三大生存挑戰的難關。
“第一關”是肺發育的極度不成熟。兩位寶寶出生時幾乎沒有自主呼吸,生後立即予氣管插管下呼吸機輔助通氣。姐姐生後第7天就成功拔管撤機改為無創輔助通氣,妹妹也在第17天成功拔管撤機改為無創輔助通氣。
“第二關”是顱内出血。胎齡越小的早産兒,顱内出血的風險和幾率越大。新生兒科的醫護團隊嚴密監測可能影響顱内出血發生的血壓、血氧、凝血功能等變化,給予适當的鎮痛鎮靜,實施個性化護理,定期頭顱超聲複查等,生後第2天及時發現大寶有輕微的顱内出血,在有效的幹預下出血沒有進一步加重,為下一步的神經功能保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關”是喂養關。超早産兒消化系統發育極度不成熟,在科學詳細的“營養支持工程”下,新生兒出生第2天就開始腸内微量喂養以促進胃腸道發育,并輔以靜脈營養保證足夠的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兩個寶寶生後第15天就實現了完全的腸内營養,不再需要輸注“營養液”,整個住院過程沒有發生嚴重的消化系統并發症,出院時,兩個寶寶都達到了相當理想的體重增長速率。
護佑“疫”中新生命
3月19日,趙女士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寶寶。孩子出生不久,碰上新冠肺炎,為避免感染,家屬不允許探視,隻能通過電話了解孩子的情況。
“孩子住院這103天,每一天都是掰着手指頭度過的。尤其是孩子出生後的前88天,不能陪護也見不着,既想接到醫院的電話,又有點怕接醫院的電話……衷心感謝醫護人員的用心救治!”趙女士說,過去的這三個多月裡,用“度日如年”形容她的心情也不為過。
在疫情的影響下,醫院抗疫工作導緻醫護人力緊張。另一方面,早産兒及産婦的抗感染能力相對較弱,診治、護理的要求更高。通過實施詳盡嚴格的診治和防護方案,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之下,這對小寶寶順利渡過各種難關,于4月3日健康出院,回家與父母團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