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2 15:14:03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道教文化呼吸吐納功法)1

道教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着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蓋道教煉氣,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誠乃延年益壽之寶筏。

一、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以幫助培蓄人體内部之元氣,達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氣聚則生,氣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氣以生。葛洪《抱樸子》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吐納術就是一種行氣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則可終生受益。

道教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臍帶随生母呼吸受氣,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生母之氣通太空之氣,太空之氣通太和之氣。那時并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于口鼻,下斷于尾間,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莊子所雲“衆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甚至呼長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氣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氣,謂之先天元氣,“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随着年齡增長,呼吸長短亦發生變化:初生嬰兒,則吸長呼短;漸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則呼長吸短;及至臨終,隻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蓋人身禀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氣即保生也。故不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煉就是要返本還原,回到嬰兒先天狀态。吐納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氣,氣足則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長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道教文化呼吸吐納功法)2

二、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開窗戶,時間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工作一般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一)身法。練功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緩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氣;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曲,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于臍下,或掐訣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撫兩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幹體側,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或雙手相疊置于臍下,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于頭側或枕肱,另一手放于臍下。以上四種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靜。

練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内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氣是也。所以微閉者,太睜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迷入睡,皆于養氣不利。微閉時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撓,如入萬籁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後人稱為“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于内,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一養氣。

練功時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腭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氣。故練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道教文化呼吸吐納功法)3

(二)心法。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欲念不除,則無法煉氣。

《太上老君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如此方可言行氣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心法說,“但于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歸于心。”即言内觀返照,可以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三)息法(命功有為之法,複歸無為)。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内濁氣,再自鼻中吸氣,用意咽入下丹田(約臍下二指許),以補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微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腭,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随心,吸氣時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并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髒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練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氣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制憋氣,勿執着,勿勉強,隻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道教文化呼吸吐納功法)4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口訣,叫做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氣,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氣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随着行氣,心性漸漸伏下,與腎氣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練氣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人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蓋津可化氣,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氣”,肺主氣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補精捷法也。随着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 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白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氣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隻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将有為之法,歸于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緻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寐,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道教中的養生功法(道教文化呼吸吐納功法)5

最後神氣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人氣中,氣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氣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謂之胎息。《老子》說,“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随各人賦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内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三、吐納須知

(一)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氣,則無饑渴之感,所謂“氣滿不思食”。種種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二)練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道經曰:“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練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輔助,隻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氣,以氣領形,終究落于下乘,且于養生無益。

(三)《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欲行真道,須如上士勤而行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卧之間,随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養生功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憋端。

(四)平日注意保養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氣,《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養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氣順,試看哪位氣功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五)葷膽香辣之物不利養氣,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腥葷屬沉濁之氣,食之必使先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氣散而不聚。故均宜避之。飲食宜清淡,以養真氣,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氣,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練氣者不可不知。

(六)不可當風吐納,練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七)練氣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氣。酒者,入于心經則多說話;人于肺經大聲叫喊,入于腎經則情欲不節……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氣耗,故宜戒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