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飲料,大家都會認為這是現代人的“專利”,那清涼甜美的飲物,既可解除口渴,又能一掃疲乏。可是你知道嗎?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制作出這種怡人爽口的飲品,甚至可以說是現代各種涼茶的“祖先”。
“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句廣告語随着紅色易拉罐飲品的流行而深入人心,想必國人中沒有幾個不知曉的。今天,我們和大家聊的,就是古代風靡全國的“加多寶”。叫做“熟水”,又叫“飲子”。
為什麼叫“熟水”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它是怎麼做成的吧!
“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煎滾湯在瓶器内,然後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焙矣。若以湯泡之則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蘇之屬,須略向火上炙過,方可用,不爾則不香。”
簡單來說,就是準備好芳香沁人的植物或其果實,先将燒滾的開水倒入瓶中,再将這些植物或果實之類投入滾水中,密封好瓶口,待涼時取用即可。
這種熟水,一是用燒滾的開水制成,用熱水或溫水則不行;二是要喝時直接取來飲用即可,方便快捷。
宋仁宗為“熟水”評級北宋時期的宋仁宗十分喜愛這種“飲料”,還曾經下令,讓專門負責宮廷飲料等事務的翰林司為“熟水”鑒定優劣等級,品鑒的結論是:紫蘇熟水能下胸膈滞氣,功效最大”,因此為最上品,沉香熟水次之,麥門冬熟水又次之,也就是說,這三種熟水被認為是在口感與保健性能等方面最優的飲品。後來南宋人陳元靓在《事林廣記》中記載了這一趣事。
紫蘇葉
蘇東坡為“麥門冬熟水”作詩作為宋朝的“國民加多寶”,熟水不僅受到皇宮貴族們的追捧,愛好生活情趣與風雅的文人們也對其十分推崇。比如著名的美食家、生活家蘇東坡就曾經為“麥門冬熟水”作詩,其曰——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這首詩寫于一日蘇轼好友、大書法家米芾冒着酷暑來蘇轼家做客之時,熱情好客的蘇轼一聽好友前來,便親自下廚做了這一道“熟水”款待,并說明這麥門冬熟水既可養陰去熱,又開心暖胃,實在是夏季招待朋友的一款美味飲料啊!
麥冬
李清照飲豆蔻熟水燥濕健脾宋代才女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濕脾虛的毛病,于是,她就給自己制作"白豆蔻熟水"飲料,在炎熱的夏季當水喝。其在《攤破浣溪沙》詞中寫道:"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白豆蔻可以做藥用,有燥濕健脾的作用,而且含有揮發油自帶芳香氣味,經由沸水沖泡後,不僅沁香撲鼻,其中的有效成分也能一并泡出,飲一杯下肚,實在是夏月暑濕天氣的保健佳品。
白豆蔻
平民飲料:粱稈熟水除了上述幾種比較“高大上”的飲料外,宋朝的老百姓也充分發揮勞動人民的智慧,選取日常之物,制作平價熟水。粱杆熟水就是其中一種。
粱杆熟水是取稻稈芯擇齊整了,用水濯洗幹淨,曬幹,作小把子。如燙熟水時,先用火炙片刻,用熱水燙兩次,然後再用沸水沖泡而成。
在宋朝,這種飲料十分流行,《東京夢華錄》曾提到,北宋東京夜晚“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也”,而翌日天還沒亮,就有“煎點湯藥者,直至天明”。
如果用糯稻稈的話,還有縮小便的作用。此外還有“稻葉熟水”、“橘葉熟水”、“桂葉熟水”,都是平民化的飲料。
其實這些制作“熟水”的原料,基本都是中藥,人們利用它們天然的芬芳和藥性,用簡便的方法服務于生活和保健。
涼茶
早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就已有若幹類似的方子,如《備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中就有“生麥門冬湯”、“麥門冬湯”,其中“麥門冬湯”用到生麥門冬和人參,與蘇轼的麥門冬熟水相近。廣而言之,在傳統醫書中,有一類“代茶飲子”配方散布各處,都是針對身體的種種不适、種種病狀,以相應的草藥煎成湯汁,讓患者作為茶的替代物,口渴時即飲。
而熟水則可以看成是民間對中藥飲子的推廣普及和簡便改良,通過在日常飲食中正确地利用食品本身内含的藥性,而讓體質得到增強。顯然,今天的草藥茶,其傳統要遠遠上溯到唐代甚至更早的時期。
到了明代,熟水更是一種受推崇的中藥保健飲料,而且由單方變成了複方,祛病保健的作用更加明顯。其中的白豆蔻熟水,發展成由白豆蔻、甘草、石菖蒲三種材料組成的熟水。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功效。
清代熟水的種類就更多了。據清宮醫案記載,慈禧和光緒的診病處方中,就常見以甘菊10~15克、霜葉5~10克、鮮蘆根5~10克、橘紅10克、炒熾殼5~10克為材料的熟水配方。具有明目、消食、化痰、消暑的功效。
可見,比起我們現在清火去熱的幾種涼茶飲料而言,老祖宗的“熟水”實在是豐富、有效多了!
說明:本文為公子蕭原創作品,首發于頭條号“人間醫話”。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保護知識産權,感謝您的賞識與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