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陶瓷鑒定的真實故事

古陶瓷鑒定的真實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00:22:21

瓷器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當時的陶器,不管是從釉層還是從胎胚上都比較粗糙,由于燒制的溫度達不到,使得當時的瓷器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因此稱為“原始瓷”。

從古至今,中國曆代精品不斷,而且還有很多優秀的仿制品,就比如宋代的五大名窯(汝窯、定窯、官窯、哥窯、鈞窯)在當時就很多窯口仿制,雖然有精有粗,但也能風行于世。後有元、明、清仿古之風,可以說從古至今仿制不斷,所以要識别一件古瓷器的真僞,首先要對我們國家的曆代各地陶瓷的生産有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斷。

那麼如何通過古瓷器的款式識别呢?這也隻是華源上手老師所講的其中一個點。

目前市面上的古瓷器以明、清兩代居多,宋、元古瓷少之又少,這裡以明、清古瓷為主,而明、清官窯大部分都是有落款的,比如明、清的落款就有:“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等一說,所以我們在辨别古瓷的時候,要先注意落款,主要是需要注意落款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征。

古陶瓷鑒定的真實故事(如何通過古陶瓷款識)1

宣德青花花卉紋雞心碗

官窯落款的字體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都具有一定的水平,而仿制者對于這些落款勢必謹慎臨摹,生怕有不同的地方,太過謹慎,就難免局促,筆法生硬,這種破綻也是為瓷器識别提供了線索。

如果我們隻是去注意這一點還遠遠得不夠,就拿元代以前的瓷器來說,元代以前是沒有正式官窯落款,雖然在一些典籍、文獻中有記在“景德年款”的瓷器,但現實中卻為見到實物。

明、清雖然有落款,但晚清的時候,臨摹的字體已經難以識别,這就需要和真品進行比對,上手真品、赝品進行詳細比較,比如字體、位置這些關鍵的點,才不至于走眼。

例如:永樂年款,目前現有實物都是四字篆書,一般都寫、刻或印在園器裡部的中心,赝品卻有四字、六字,楷、篆款,均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還有“宣德年款遍器身”,這種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裡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

古陶瓷鑒定的真實故事(如何通過古陶瓷款識)2

永樂紅釉“永樂年制”款高足杯

古陶瓷鑒定的真實故事(如何通過古陶瓷款識)3

永樂紅釉“永樂年制”款高足杯落款

另外還有很多瓷器是有規律可尋的,下面大緻地介紹幾點:

  1. 款式字體

在明代用得最多的就是楷書款,不過到了永樂、宣德、弘治的時候,有少數的例外。清代的時候,順治,康熙兩個朝代楷書盛行(康熙篆書款尚不及百分之一),但到了雍正的時候,楷書多于篆書款,而到了乾隆的時候,篆書款逐漸的多于楷書款,再到嘉慶以後,篆書款逐漸的成為了主流款,一直到清末的時候,又恢複了楷書款為主流款。

  1. 款式款色

明、清瓷器以青花為主,明代青花我們用放大鏡、微觀設備進行觀察,能看到顔色多是深厚下沉,道光以後很多赝品,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而宣德款式在色澤上,同一器物呈黑、藍、灰多種顔色,看似不美觀,但後期很難仿制。

從明代正德到清末,其款式增加了很多,如:紅、綠、黑、藍、紫、金等色,同時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雖然仿品在款色、刻、雕、印上也有增加,隻需認真區分,再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也能大體分辨出時代真僞和瓷質優劣。

比如:康熙年代青花款中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

  1. 用字與結構

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另外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還有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此外明代官窯有的落有某某年制,有的是某某年造,而清代的官窯都是用“制”,目前還未發現有用“造”。

總之,觀察款式不僅要注意字體、結構、筆法、顔色等多個方面,還有對當時的筆法、款識有一定的了解,包括早中晚期都有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辨别古瓷器還要結合多種方式辨别,另外大家還要多看真品,多上手真品,才能更好地與赝品對比,所以在古瓷器有這樣的說法“古瓷不上手,收藏準失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