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累到不想動、或者滿腦子隻想着吃吃吃的時候?我們一般形容這種人“好吃懶做”、“懶癌”犯了。不過今天可可要告訴大家的是,有些人還真有可能是被逼無奈……
33歲的趙先生一向身體健壯、工作積極,但有段時間不知怎麼回事,整個人變懶了,飯量和體重卻明顯增長。他懷疑自己得了病,家人卻不太相信。直到去了醫院,才發現真的是一種病——胰島素瘤。
可見,突然的“好吃懶做”背後也許正是疾病的影子,大家可别輕易忽視呀。
1
“假饑餓”,真肥胖
食量激增非好事
一般情況下,當食物消耗殆盡,而人體又需要能量補充時,腸胃就會向大腦傳遞“饑餓”的信号,催促人們進食。
然而某些不良因素會使我們産生“假饑餓”,容易導緻飲食過量,長此以往對健康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找出“饑餓感”的源頭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1
胰島素瘤
這是一種少見的胰腺腫瘤,指的是胰島β細胞異常增生,多發于青壯年,90%以上為良性。它會導緻胰島素分泌過多,誘發低血糖症。患者會因為低血糖而頭暈乏力、四肢發涼,同時又會因為缺糖而食欲大增。目前通過微創手術即可治愈。
2
糖尿病
糖尿病治療不當時也容易産生低血糖症狀,比如降糖藥服用過多、血糖波動大等,容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或導緻腦細胞缺氧,從而引發饑餓、乏力、頭暈、出汗、心慌、暴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應。
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低于或等于3.9 mmol/L即可診斷為低血糖,需要及時治療。
3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亢即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極大加快人體代謝速度,容易産生強烈的饑餓感。雖然進食量增加了,但因為氧化還原反應消耗極大,所以反而會導緻體重降低。
除了饑餓以外,還會有精神亢奮、心動過速、大便次數增多、失眠、皮膚潮熱、多汗、眼睑水腫等,長期發展容易引發甲亢性心髒病。
4
長期失眠
人體處于睡眠狀态時消耗能量較少,而失眠時則相反,需要補充食物,因此容易陷入越饑餓越失眠的惡性循環之中。如果不糾正慣性饑餓和飲食作息紊亂,長期熬夜失眠,就很容易肥胖。
5
壓力過大
長期的精神壓力會令腎上腺持續分泌皮質醇,它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升高,會促使血糖升高、代謝速率加快、食欲增強并且脂肪堆積增多。另外,精神壓力過大還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追求高脂、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以此來減壓。
6
飲食結構不合理
如果飲食結構相對單一,以緻于能量攝取不足;或者流質食物多,飽腹感低;又或者食物的升糖指數過高,刺激胰島素迅速降低血糖等情況,都容易讓人感覺到吃不飽、餓得快。
7
患有腸胃疾病
某些患有胃腸疾病的人反而容易有饑餓感。比如胃酸分泌過多者,消化食物過快,空腹時饑餓感更加明顯。
2
懶言、乏力
這些“懶”要當心!
食量改變尚且比較明顯,而異常的“變懶”就很難讓人察覺了,但其實它的後果可能更嚴重。
1
突然懶言少語、表情淡漠
排除疾病因素而發生的“懶”,比如懶得動、懶得出門、懶得說話、懶得表露情緒等情況,很可能是抑郁、焦慮、躁郁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征兆,嚴重時須接受藥物治療。
而疾病原因導緻的“懶”則可能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尤其是腦中風患者,由于腦血管出血壓迫大腦神經,會不自覺出現口齒不清、懶言少語、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肢體麻木等症狀,需立即就醫。
2
懶散、乏力、精神差
當腎髒、肝髒、甲狀腺、心髒等重要器官發生疾病時,都容易減弱精神和體力,導緻懶散、昏沉、乏力、精神不濟、頭暈、嗜睡或消瘦,比如腎虛、肝癌、甲減、心衰等。短期内出現不明原因的“懶”,一定要及時查明病因。
3
懶動腦、愛忘事
大腦退化時神經元活躍度降低,信息傳遞減少,人們的思考能力會逐漸下降,變得越來越“懶”,而這又會進一步加劇癡呆程度。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出現健忘、語言溝通障礙、計算能力下降等異常現象,要引起高度警惕。
3
擺脫“好吃懶做”
2招給身體添動力
生病了就要治病,不要給“懶”找理由!沒有疾病的人,也最好做到“無病早防”,可可在這就給大家一點小小的建議吧。
1
運動改善腸道菌群
腸道内有益菌群數量占據上風,有利于保障人體的免疫力,那麼如何調節腸道菌群呢?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進行耐力運動。
研究表明,丁酸是腸道内微生物酵解産生的一種短鍊脂肪酸,可以為腸道提供能量、減少炎症,促進腸細胞保持健康。而經常進行耐力運動的人,與久坐不動的人相比,其腸道内能産生丁酸的微生物更多。
建議大家每周适當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耐力運動,比如慢跑、騎行、遊泳、跳舞等。
2
氣血充足自然不“懶”
有些人雖然沒有疾病,但體質較弱,平時習慣了“懶”,沒辦法一下子活動起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益氣活血的代茶飲來調理體質、增強身體内在動力。
輕度的活血理氣可以用适量的當歸、荷葉、玫瑰花、山楂煮水煎服;中度的活血化瘀可以用适量的桃仁、紅花、丹參、三七煮水煎服。飲用前請咨詢醫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