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了古代人們吃的主食,今天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古人吃的肉食、糖以及茶。
古人的肉食有牛、羊、豕(豬)、狗以及雞、鴨、鵝。
劉邦祭孔圖
古人以牛羊豕為三牲。祭祀時三牲齊全叫做太牢,隻有羊豕叫少牢。為什麼還有少牢?因為在農耕社會牛太珍貴,一般隻有統治階級吃得起,不少時期還規定不許殺牛。羊肉是比較普遍的肉食,所以“美”“羞”(馐)等字從羊,羹字從羊從美。
雞鴨鵝的食用史也較長,上古時期就已成為家禽,“故人具雞黍”“豐年留客足雞豚”等詩句中都有記載。鵝又叫做舒雁;鴨是後起的名字,在戰國時代叫做鹜,鴨又叫做舒凫(fú)。
古人也吃狗肉,例如漢代的樊哙就以屠狗為業。不過食狗肉不是普遍現象,時期也比較短,唐代時期已經食狗肉很少了。
腌制品在古代也很流行。上古時期的幹肉叫脯(fǔ),也叫脩(xiū),肉醬叫醢(hǎi)。
酸菜、泡菜的曆史也很悠久,因為上古時代我國已經有了醋,據有文獻記載的釀醋曆史至少也在三千年以上。醋在古代被稱作"醯"(xī)、"苦酒"等。有了醋就可以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葅(zū)。所以最近韓國提起“泡菜起源”争議是個僞命題,明确無疑的事實是泡菜起源于中國,後流入朝鮮半島不斷演變為具有地域特色的韓國泡菜。
古人也吃羹。有不調五味不加菜蔬的純肉汁,有把肉加入五味煮爛的肉羹。五味有說是醯(醋)、醢、鹽、梅和菜。菜可以葵或蔥或韭。還有說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菜,豕羹用薇。
中國上古時期所食用的糖叫做饴(yí),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詩句,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饴糖。有成語叫做“甘之如饴”,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來的糖。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曆史最為悠久。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并不是後代的沙糖(甘蔗糖),沙糖是由古印度傳入,不過經過改良,中國發展出制造冰糖的技術又反傳回印度。
關于飲茶,我們今天所流行的茶葉泡水隻是元代才開始興起。而之前的飲茶方式與現在概念很不相同。例如唐代飲茶,是将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篩後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往裡加入鹽、蔥、姜、桔皮、薄荷等,類似“胡辣湯”,怪不得以前叫吃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