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能夠入口的食物皆有藥性,但是,許多人都忽略了食物蘊藏藥物屬性,搭配錯誤的食物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利。
中醫醫理中,非常講究食療即食補。食補能夠防病也可以祛病,但是,食補一定要對症。所謂對症,就是根據患者的體質選擇不同性味的食物,如寒性體質、熱性體質調配不同藥膳。
如何根據食物寒熱對症?
《黃帝内經》中非常側重陰陽調理,肉類也有陰陽之分。判斷肉類食物屬于寒性還是熱性,有一個簡便的方法,越能跑的動物熱性越大,越安靜的動物,寒性越大。
1、陸地動物
我們常吃的牛肉、羊肉、兔肉、雞肉等都屬于陸地跑的動物,所以它們的肉質偏熱性;越能跑熱性越大,如羊肉比牛肉熱性大,而豬肉卻在衆多陸地動物中有所區别,它是寒性的。因為豬喜歡安靜,不愛運動。
2、飛禽類
飛禽類也都是熱性的。它們大多數時間都在天空飛,需要充沛的體力,所以從這一點決定了飛禽類比陸地跑的動物熱性更大。我們所知道的多數山珍都屬于大熱。
3、海裡遊
海裡遊的也是熱性。比如魚、蝦都需要不停的遊動就屬于熱性。而海參、鼈、螃蟹、蛤蜊活動時間很少都屬于寒性。
中醫有句話,魚生火,肉生痰。番茄醫生提醒,魚類都是熱性食物,多食易上火,後一句指豬肉性味涼,多吃傷脾傷胃,容易引發痰濕。鼈屬于寒性,炖煮時就要加點料酒和姜片,否則反而有損身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