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将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暑。
都說“熱在三伏”,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烈日炎炎,蟬鳴陣陣不絕于耳,又到了一年當中與這種生物上演“愛恨情仇”的時候了。
通常,在蟬尚未蛻變之前,它被賜予無數美名,知了猴爬蚱麻幾了爬衩(請自行斷句)。
那麼,你們那邊都叫啥呢?(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
爬(pa)衩(cha),在别的地兒叫什麼?
普通話一個字就能代表的蟬,在方言中卻有上百種叫法,說到叫法歸類,辦公室瞬間炸開了鍋。
以豫東為代表的商丘老鄉舉手表态說,在他們當地,未蛻皮的蟬有大的,有小的,大的一般叫做爬拉猴,爬蚱(zha)。
還有一種體型特别小的蟬被叫做末(mo)了(liao)猴、小末了。
這時候,鄭州人站出來寫了一串漢語拼音“Ma ji niao”,邀請作答。豫南小夥伴思考半天寫下了“馬雞妞”;豫西默默寫下“麻幾了”……no no,最終鄭州人公布了答案“馬吉鳥”并同時貢獻了還有爬(pa)衩(cha)的叫法。
别急,“du la gun” 和“老gu yong”正在PK:林州人這個老gu yong是個拟聲詞,聽起來很形象了,仿佛眼前看到一條蟲子慢慢地從那邊gu yong過來。“du la gun ”您猜是哪兒地說法?沒錯,濮陽。
“Ma ji niao”、“爬(pa)衩(cha)”、爬拉猴、“du la gun”、“老gu yong”......聽完最想笑的是哪一個?先别忙着下結論,在信陽,還有一些畫風奇特的發音:“雞娘子、雞嘹阿、雞料子......”
如果統計爬(pa)衩(cha)的方言名字,絕對會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這麼多叫法,咱一起叫着試試?
逮爬(pa)衩(cha)的童年
夏天的傍晚,尤其是在雨後,地上會冒出一個個小洞,爬(pa)衩(cha)就是從這裡鑽出來,經過半夜的時間,爬到附近的樹上,然後再用半夜的時間,來個金蟬脫殼,太陽出來,他們白色的身子和綠色的翅膀逐漸變黑變硬,在光和熱中振翅而飛,擇一枝而高歌。
逮爬(pa)衩(cha)的季節又到了。
有些是父親領着孩子,有些是哥哥領着弟弟妹妹,拿着一支手電筒、一根竹竿和一個罐子就出發了。
攝影:曾濤
如果晚飯吃得早,天還沒黑,就能從地裡“扣”出爬(pa)衩(cha)來,放到空蕩蕩的罐子裡,搖一搖,叮當作響。
天漸漸暗下來,手電筒就發揮出了作用。小小的爬(pa)衩(cha)在樹幹上雖然很不顯眼,但是,手電筒的光束打在上面,火眼金睛的我們也是一逮一個準。直接用手摘下來,哇,收貨頗豐。
夜一點點深了,爬(pa)衩(cha)也都爬到了幾米高,手裡的竹竿就大顯神威了。手電照着爬(pa)衩(cha),用竹竿輕輕一撥,它就掉在了地上。這時,手電筒往下照一圈,爬(pa)衩(cha)就難逃了。
樹林裡,手電筒的光束彼此交織着,快樂的喊聲也回蕩着。直到罐子裝滿,大家心滿意足的回家了。
除了爬(pa)衩(cha),各種小動物有時會突然冒出頭來,尤其是在鄉下,青蛙、癞蛤蟆、貓頭鷹、黃鼠狼都有可能出現在手電筒的光束裡,引來一陣驚呼。
那些沒有被逮到的,就變成了知了。暑假裡,捉知了,找爬(pa)衩(cha)皮也是一大樂事。
直到今天,聽到窗外的蟬聲,看到朋友圈曬出油炸爬(pa)衩(cha)的照片,還是會懷念起童年的夏天。
油炸爬(pa)衩(cha),你流口水了嗎?
逮爬(pa)衩(cha),不光是有趣,更重要的是為了第二天一大早,有一頓美味。
油炸爬(pa)衩(cha),先在火上把油加熱,溫度差不多後取幹淨的“爬(pa)衩(cha)”丢入油鍋,開炸。金黃色的爬(pa)衩(cha)一出鍋,香味四溢,吃一口,焦焦的,回味無窮。
還有一種吃法,爆炒。把“爬(pa)衩(cha)”從鹽水中撈出來,倒少許油炒,據說有雞肉的味道。
燒烤做法是在夜市最常見的,可以看到燒烤攤上用竹簽串好的“爬(pa)衩(cha)”,也有論份賣的,那可是夜市裡的招牌菜,如果你問老闆口味咋樣,他指定跟你說上一句:“堪比唐僧肉。”
我國食用蟬的曆史可是十分悠久的,由于它具備極高的藥膳和營養價值以及獨特的口感,深受人們的喜愛。
有資料說,世界上有3000多種蟬,絕大多數都是一年生的,每年繁殖一次。也有在地下好幾年的,北美有一種蟬,生命周期非常長,每13年或者17年才出土繁殖一次,其餘時間都躲在地下等待時機。
即使是一年生的蟬,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地下,等到爬(pa)衩(cha)鑽出來,脫了殼,一周左右就死去了。
虞世南有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就是蟬。
夏日窗外,蟬仍在樹上高歌。而“爬(pa)衩(cha)”,你也許已很多年沒有逮過了。
#互動
爬(pa)衩(cha),在你們那叫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哦。
# 編者按 #
城市生活的本質是彙聚,而鄭州就是這種本質完美豐腴的實際存在。在她的曆史中,生活樣态層層積累,讓她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
這是一座曆久彌新的城市,城市的活力正在不斷綻放,《鄭州圈兒·生活周刊》講述鄭州的曆史、地理、文化、美食以及城市中的人文記憶,讓這座城市中的每個人感受鄭州的美好。
策劃:張新彬
統籌:辛曉青
執行:趙 甯 禹亞楠
文案:袁連賀 石嫣睿
設計:張雪甯
排版:石嫣睿
《鄭州圈兒·生活周刊》版權歸中原網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轉載請注明來源。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