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幹菜”也稱“黴幹菜”,永康人習慣叫它“菜幹”,是一種常見的幹菜,可以當做主菜也可做成很多菜品的輔料,味道特别,鮮香可口。
記憶中的鹹鮮味
夏季的傍晚,家住象珠鎮清渭街村的胡香存都會做梅幹菜。在75歲的胡阿婆記憶裡,梅幹菜是從祖輩開始每年春天家中必做的土菜。年少時的胡香存每天忙完農事回家,總要喝上一碗梅幹菜泡的湯,黑乎乎的梅幹菜湯沒有絲毫油水,鹹中帶着鮮,口感恰到好處。
那個年代,農村生活貧困,梅幹菜基本都是青黃不接期間家庭的主菜。梅幹菜炒五花肉實在是有些奢侈。通常是宰了年豬,一時吃不完的豬肉,用于熬制豬油,而熬完豬油後的肉渣便和梅幹菜組合在一起。
在胡阿婆心裡,油光黃黑,香味撲鼻的梅幹菜,始終包裹着記憶與情感,回味悠長。無論生活條件怎樣改善,年齡如何增長,梅幹菜的味道卻能一直深深地植根于在她的味覺中。
梅幹菜好不好就靠腌
梅幹菜是好吃,但說起制作過程,可謂是“粒粒皆辛苦”,每一步都靠手工制作。
先是種,胡阿婆選用九頭芥中的大葉芥、細葉芥等。收割後,先要到小溪裡清洗,清洗完的九頭芥還需要晾曬。
胡阿婆表示 “剛從田裡采摘的九頭芥,需要晾曬一天,放在陰涼通風處堆放4—5天,俗稱堆菜。”這堆菜也很講究,一般高不能超過50厘米,每天早晚翻菜一次,防止菜堆發熱變質。
腌制前先把九頭芥洗淨、切碎。胡阿婆說:“新鮮綠色的菜葉才适合腌梅幹菜,否則就不好吃了。”接下來就是入缸,胡阿婆的配鹽比例是十斤芥菜配四兩鹽,一層芥菜抹一層鹽裝入大缸,在缸口壓上幾塊大石頭,靠重力擠出芥菜裡的菜汁。最後用石塊壓菜,把缸口封嚴,放在通風處。經過25天後,菜缸内大量菜汁被壓出,芥菜變成深黃色後才能拿出來晾曬。
胡阿婆說道:“晾曬需要大太陽,多雲或陰天都會影響晾曬效果。”胡阿姨把腌制了半個月的九頭芥小心的碼放在竹篾上,曬上2天後,芥菜變成醬褐色,幹菜的香味越來越濃烈,魂牽夢繞的梅幹菜就這樣做成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