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媽媽唠叨之歌原曲

媽媽唠叨之歌原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2 05:28:40

母親的唠叨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母親

姜軍峰

放假前幾天,上初中的女兒放學回家告訴我,學校布置了“家風·家訓”作業,并且可以由家長一起完成。我看着題目,沉思良久,腦海中浮現出了母親的影子,她那熟悉而又親切的教誨一遍遍萦繞在我耳邊。又思索片刻後,這篇《母親的唠叨》一氣呵成,連同“家風·家訓”等材料一起由女兒交給了學校。暑假過後,我家的“家風·家訓”獲了獎。

文章獲獎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細想之後,又覺得在意料之中。母親的唠叨是一種無言的教誨,承載着生活的智慧,更傳承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家風。雖然母親已遠去10年了,但是她的唠叨卻時時印刻在我的心裡,流淌在我的血脈中,總在不經意間給我慰藉,給我希望,給我力量。

——題記

哪兒都有靈芝草,哪兒都有牤牛墩

家風的内容承載厚重,對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的“唠叨”。

母親常說:哪兒都有靈芝草,哪兒都有牤牛墩。這句話是說,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有利必然有弊,善與惡、美與醜、高雅與低俗總是共存的。父親17歲那年,從農村老家出來當了兵,應該是工程兵,整天修鐵路、打隧道、搞爆破,天南海北的到處去,還曾出國援外在老撾待了3年,因個人表現突出,在部隊上被提拔成為了國家幹部。因為父親的關系,我和弟弟從小跟随母親住過很多兵營,隔段時間就要搬次家。快上小學的時候,我家再次随部隊搬到了泰安,住在6082部隊的家屬大院裡,一住就是5年,這算是在一個地方待得時間比較長的了。在泰安師範附屬學校上小學時,受東平老家方言的影響,我“z、c、s”和“zh、ch、sh”發音不清,常常把“組長”說成“豬長”、把“報紙”說成“包子”等等,遭到了一些同學的嘲笑。剛進校門,我的自尊心就受到了嚴重傷害,并大大挫傷了學習積極性。我一度厭學,不願上課。母親告訴我:哪兒都有靈芝草,哪兒都有牤牛墩,隻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成為了“靈芝草”,同學們就不會看不起咱啦,關鍵還是自己要努力啊!在母親的鼓勵下,我的學習成績提升很快,最終令同學們刮目相看。

1985年部隊“百萬大裁軍”,父親和他的戰友們面臨着轉業重新安置工作的選擇,或留在泰安,或回到原籍。因泰安的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較好,6082部隊的轉業軍人絕大多數選擇了就地在泰安市安置工作。這一年,恰逢泰安撤縣建市,升格為“地級市”,工作崗位很多,父親的戰友們安置的單位都不錯,如:市委、政府辦公室,公檢法、市直部門、駐泰高校等單位,其工作環境和工資收入都挺好的。但是,唯獨父親毅然決然地帶我們全家回到了東平老家。他的理由很簡單:父母在、不遠遊,奶奶和姥爺、姥娘的年齡都大了,需要照顧。回到東平那年,我10歲,記憶裡一片朦胧,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别的感覺。原6082部隊是工程兵部隊,因業務對口,父親在東平縣建委一個下屬單位擔任了負責人,他的戰友們轉業安置在泰安市建設系統的也不少,好多人成為了父親行業管理的頂頭上司,有時到東平檢查指導工作,就順便到我家吃頓飯,言談舉止中,他們心理上的優越感溢于言表:老姜啊,還住在平房裡啊!家裡有個院兒,倒是方便,就是蒼蠅蚊子太多了,太髒了;東平的工資真是太低了,還是貧窮落後啊。父親戰友的話語不時刺激着我,使我産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因為不敢告訴父親,所以我就埋怨母親:泰安大城市多好啊,住得好、吃得好、學校好,為什麼你要答應父親又回東平呢,這不是“人往低處走”嗎?面對我的不理解,母親依然還是那句話:哪兒都有靈芝草,哪兒都有牤牛墩;大城市裡也有牤牛墩,小地方上也有靈芝草,是金子總要發光的;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争取做“靈芝草”。後來,我努力學習,考取了高校,畢業後在鄉村基層工作了3年,期間工作多有不順,生活曾又消沉了一個時期;再後來,我努力學習,打算考取全日制研究生,進一步學習深造,但最終還是失敗了。1997年3月,我無意中從報紙上得知全省首次公開招考國家公務員的信息,在無考試大綱、無指導教材、無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我連過三關、一舉奪魁,誰知就是這偶然的一考,竟然改變了我生活的方向和命運的軌迹。

哪兒都有靈芝草,哪兒都有牤牛墩。無論是在上學讀書時,還是在參加工作以後,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母親這句樸素辯證的話,總是激勵着我、鞭策着我,不斷地學習、進步,再學習、再進步,一直到現在。

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母親常說: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相對于同時代的夥伴,我的童年還是很幸福的。我是家裡的長子,又是家裡的長孫(外孫),除了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娘對我更是格外疼愛,甚至是溺愛。

雖然爺爺奶奶的家庭條件差一些,但是,如若家裡有一些諸如方酥馓子、點心糖果之類好吃的,我絕對是第一個吃到的,東西少的時候,奶奶就會讓我獨自享用。相對來講,姥爺姥娘家的條件富裕一些。80年代初,姥爺抓住東平縣城搬遷的機遇,從泰安、濟甯等城市販賣青菜至縣城,逐步改變原有“5天一個集”的局面。姥爺公平交易、誠信買賣、童叟不欺,慢慢家裡賺了錢,成為了當時的“萬元戶”。因為家裡做生意,姥娘家的抽屜裡、櫥櫃裡、甚至桌子上,小額的毛票和硬币扔得到處就是。我缺零花錢的時候,便到姥娘家,先大吃一頓,再裡外“掃蕩”一番,然後便揚長而去。臨走時,姥娘還抓着我不放:吃飽了麼?錢夠花嗎?什麼時候再來?好吃的、好玩的都給你留着呢!完了,總會笑罵一句:外甥狗、外甥狗,外甥就是姥娘家的狗,吃飽了就走!因此,我小時候,不僅吃喝不愁,而且兜裡的零花錢也是“财源滾滾”。

家裡“吃國庫糧”,還有“萬元戶”的姥爺做後盾,我的生活無憂無愁。雖然這樣,母親對我和弟弟的要求還是十分嚴格。她說,生活要儉樸,不能浪費,不能比吃比穿,要比就比誰學習好。上初中時,我還穿着帶補丁的褲子,弟弟更是從沒穿過新衣服,一直都穿我剩下的。母親說:一米渡三關,不能浪費一點點糧食,一粒米也必須吃掉。刷鍋的時候,要分成兩回,因為鍋裡碗裡還粘有少許的剩飯和菜葉,第一回刷鍋水不能倒掉,用來喂雞,第二回再用清水把鍋盤碗筷沖洗幹淨。母親還說:人勤地不懶,餓得懶人、凍得閑人。莊稼人要勤勞作才能有好收成,人若懶散了,不勤于耕耘、上肥、除草,地裡的莊稼糧食也不會成器。在母親的教育下,我和弟弟從小就常做家務活,自己的鞋襪手絹自己洗,我負責打掃室内衛生,弟弟負責室外。假期裡,父母上班時,我還能簡單炒幾個菜,弟弟也會幫着洗菜、熬粥等,我們哥倆忙得不亦樂乎。因此,我和弟弟的生活自立能力都比較強。這也為我參加工作以後,在基層村莊的三年單身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對于日常生活上的唠叨,母親對我和弟弟在學習方面說得少一些,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讀書學習從小要打好基礎,将來學得一門看家的本領,自己能養活自己,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後也能養家糊口,老婆孩子能吃飽飯,上能孝敬父母,下能撫養孩子,這便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了。小的時候,我就是在這“指導思想”下讀書學習的,如能考上大學,畢業後分配個工作,那是比較理想的;若上不了大學,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就先當學徒工,學會修理自行車、收音機,或者到建築工地上做瓦工、電焊工等,能學得一門手藝養家糊口即可。母親還要求我和弟弟要多向我父親學習:農村出身,沒有背景,無人相助,靠自己的打拼、靠自己的悟性,鯉魚跳農門,完成了普通農民向國家幹部的轉變,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母親要求我們長大以後,能夠要超越父親。上初三時,不知怎麼的,我的思想突然開竅了,發奮一定要考上大學,為父母争光,體面體面。于是我就拼命地學、發瘋地學,晚上經常學到12點以後,早晨5點就起床再學,以至于最後學成了高度近視,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爺爺是農民,平常幹點木匠活,心底善良,為人誠懇,人緣極好;姥爺也是農民,平常做點小買賣,頭腦精明,誠實守信,有口皆碑,和氣生财。那時,我老家和姥娘家附近十裡八鄉的中老年人,都認識或知道我的爺爺和姥爺。母親經常給我說,要牢記爺爺和姥爺的姓名,若在附近村莊迷路、或遇有其他困難時,要記得提及他們的名字,他們會熱心幫助你的。母親常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火心應虛,人心要實,做人要實在;不要讓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要給爺爺姥爺争氣,給父母争氣;做了壞事,能騙了别人但騙不了自己,不僅自己良心受到譴責,還要讓别人罵娘。

母親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有人說:婆媳關系是一對天然的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但母親在處理婆媳關系方面,還是很妥當的。父親在家裡排行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母親嫁過來時,父親正在外地當兵,隔很長時間才能回家一次。因為爺爺去世早,整個大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母親和奶奶身上。爺爺去世時,姑姑和小叔叔才10多歲,母親一邊幹農活,一邊還要幫着奶奶照顧叔叔和姑姑。因為姥娘家的條件好,母親就經常從娘家補貼婆家,把叔叔和姑姑當自己的親弟弟、親妹妹一樣對待。從小到大,兩個叔叔和姑姑跟母親的關系一直很好。奶奶處事公正公平,閨女兒媳一樣待,對事不對人,向理不向人,母親也總是順着奶奶。我和弟弟出生以後,家裡老的老、小的小,奶奶年齡大,叔叔和姑姑尚未成人,加上父親在外當兵,那個時期,母親幹了很多活、吃了不少苦。

很長一個時期,我家都是用蜂窩煤爐子炒菜做飯,煤球因燃燒不充分會經常冒出嗆人的味道,做飯時,母親從來不讓父親沾邊。飯後的剩菜母親也從來不讓父親和我們吃,可她又舍不得扔掉,所以每次的剩菜都是母親一個人吃。後來,母親患上了肺癌,永遠離開了我們,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裡。忘不了,她在彌漫着嗆人味道的狹小屋子裡,忙活着做飯的樣子;忘不了,她一個人吃着難咽剩菜的樣子。後來,我一直懷疑母親患病與這兩件事情有很大的關系。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很多人心目中渴望的愛情,也是父親和母親愛情的寫照。父親和母親是同學,感情一直很好。在我看來,父親最大的缺點就是大男子主義,在家從來不幹家務活。所以母親從小鼓勵我和弟弟學着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并教育我們在這一點上不要學習父親。她說,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很多,娶了媳婦以後,人家的閨女也是家裡的寶貝疙瘩,也得上班工作,很辛苦的,所以必須得兩人共同承擔家務勞動,才能保證家庭和睦。即使這樣,母親還是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愛着父親。在我印象裡,父親無論在部隊上工作,還是轉業在地方上班,總是忙忙碌碌的,有時喝水不及時,就會上火,嘴上長泡。每當這時,母親就會單獨給父親“開小竈”:用開水沖兩個生雞蛋,滴幾滴香油,再撒上點鹽。我和弟弟都享受不到這個“待遇”。不過,每次父親都是喝雞蛋湯上層稀的部分,把下面稠的雞蛋湯留給我和弟弟。我結婚以後,也經常給我媳婦提及這件事,她問我:女人對待老公和孩子,孰輕孰重,應該對誰更好一些呢?思來想去,這個問題,我實在無法回答。

父親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後,長期在某個單位擔任“一把手”。母親絕對是父親的賢内助,廉潔自律、嚴格把關,堅決不收取任何人的任何财物。一次,有人趁父親不在家,給母親塞了一個裝着現金的信封就急忙走開了,母親一把沒抓住,就緊走幾步,隔着院牆把信封扔了出去,并大聲斥責,那人尴尬地撿起信封就匆匆離開了。母親常常告誡我:手指頭不能長(chang)。大體是“莫伸手”意思。不義之财不能要,一生才過得平安踏實。我結婚以後,母親給我媳婦說地最早、說最多的一句話也是:我們都是國家公職人員,手指頭不能長,這是保證全家一生平安的基礎。後來,媳婦也成為了這句話的忠實捍衛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面對父親,母親總是格外體貼和包容。當過兵的父親性格耿直,有一次因為工作關系,為了給他自收自支的單位争取一點利益,頂撞了當時的縣委主要領導,被當場被免職,第二天就發配到另一個單位上班報到。看到父親工作上受挫折,母親擔心影響父親心情,不住地叮囑我和弟弟千萬不要嬉鬧。父親午休,母親也不允許我們大聲說話,怕擾了父親休息。做飯時,母親要比以前多做幾個菜,平常不喝酒的母親也會陪着父親小酌半杯。飯後,母親陪着父親看電視,兩人總是湊着頭說話聊天、竊竊私語,天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很多時候都忘記了看電視。

母親經常給我說:戈雅戈雅一夥,鲶魚鲶魚一夥;跟着好人學好人,跟着巫婆會下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小要跟好孩子玩耍,向好人、好榜樣看齊。與積極上進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充滿幹勁,做事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相反,與懶惰無趣、整天抱怨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容易受影響,變得心不在焉、碌碌無為,沒有了學習的動力,一輩子終将一事無成。母親說,一定要遠離小人,甯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惹不起小人,但必須躲得起。自己要積極樂觀、心境豁達、樂于助人,遇事不要發牢騷,不能怨天尤人,怨天怨地怨祖宗都不是好漢。勤勞能緻富,勤勞能快樂,勤勞能收獲幸福。凍得懶人、餓得閑人,勤快的人最快樂、最幸福。在我印象中,母親從來就是忙忙碌碌的,一刻也不閑着,每天都是放下這個活,就幹那個活。當我懶惰閑散、無所事事的時候,母親就批評我:撥一撥、轉一轉;是活找人拿呢,還是人找活。勤快的人,大家都喜歡,能有好人緣。當我第一次離家上大學時,母親的話就得到證實。第一次住集體宿舍,剛開始大家彼此都很陌生,我主動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熱心幫助同學,雖然做得都是一些舉手之勞的小事,但是很快就得到班主任老師和全班同學的認可,被推薦為班委委員,後來入選了學生會,一度被評為全班“最潇灑的人”,大學畢業前還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參加工作以後,我陸續又取得一些成績,受家庭的影響,媳婦工作順利、小有成就,閨女學習努力、名列前茅,我想這些成績的取得,都得益于母親殷切的教誨,都是母親“唠叨”的成果。感謝母親、感謝媽媽!

母親疼愛我們,更疼愛我的孩子,她的孫女。媳婦生孩子時患有妊高症,孩子體質較弱,一出生就被放在了溫箱,在那兩天裡,母親緊緊守在醫院裡放溫箱的房間門口,唯恐被别人錯抱。她來來回回轉了一圈又一圈,不時提醒護士該喂水了,該喂奶了。那一次,近60歲的母親一天一夜沒有合眼,每次想起,都讓人心疼。在母親心裡,能吃能拉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因為體質弱,孩子飯量特别小,因為孩子吃得少,出生好幾天沒有大便。這可把母親緊張壞了,每次給孩子換尿布,母親總是一遍一遍地查看是否有大便,不僅仔細認真地的看,而且還把鼻子湊到尿布上來回聞幾遍。直到出生後的第三天,孩子才第一次拉了淺綠色的大便,母親抱着沾着大便的尿布,竟然流下淚水了。我明白她心裡的那種擔憂、緊張、高興種種情緒摻雜在一起的感受。那段時間,母親整晚整晚地睡不好覺,洗尿布、做飯、照顧媳婦和孩子……,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母親蒼老了很多。孩子出生第二年,母親查出了癌症,而且是晚期,現在回想起來,她在伺候月子的那個時候,已經得病了。

我敬佩母親,她用自己勤勞善良的樸實品格和寬厚待人的處事之道,教會了我做人,更教會了我成長。

留住唠叨裡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光

人無唠叨,何懂人生。母親的唠叨最多是體現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方面:“維住一個人是條路,得罪一個人是堵牆”“沒有走不着的路,沒有用不着的人”“話到嘴邊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得理要饒人,理直氣要和”“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親戚三年不上門就像陌生人”等等。母親初中畢業,有點文化,但是她經常說的那些話,卻是課本上查不到的。慢慢地,我發現,這些話不僅母親常說,而且母親的父母——我的姥爺姥娘也是經常挂在嘴邊,大概這就是口口相傳的傳統文化吧。

母愛如燈,照我前行。随着歲月的流逝,母親的唠叨就像空氣,彌漫在我的周圍,她激勵着我不斷進取,伴随着我成長、立業,不斷成熟。

在我看來,有的人不識字,但是不等于他沒有文化,有的人雖然讀過書,但是他可能并沒有多少文化教養。在我心裡,我的奶奶、姥娘不識字,母親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她們很有文化,她們言傳身教并親身實踐着口口相傳的經典諺語,看似樸實平凡,其中卻孕育着中華民族最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不斷豐厚滋養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這應該就是我家的“家風·家訓”獲獎的原因吧。

家風、民風、國風是中華民族之風,世代傳承,源遠流長。此刻,面對成長中的女兒,我隻想努力守護好優秀傳統文化這輪“皎月”。

後記——有人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心态,決定着家庭和孩子的未來。現在的孩子普遍壓力太大,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目标就是讓孩子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能當大官、發大财。但是有時孩子實在難以承受,于是父母很失望,家庭很焦慮。我很贊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說過的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年輕的時候,隻要自己努力了、奮鬥了、盡力了,長大以後,無論能否取得多少成就,内心可以無憾了。我還特别喜歡一句話:“我甯願以不懈的努力來證明我的失敗,也不願放棄對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每個人都應該趁着年輕奮發圖強,不要等到年老的時候,一事無成,隻能留下悲傷和悔恨。

今年我的女兒14歲了,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文中的故事雖然平凡而樸素,但卻蘊含着生活的大智慧,在我心中這些經曆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看到這些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在爸爸愛的唠叨中慢慢長大。

媽媽唠叨之歌原曲(母親的唠叨)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