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總結?加強中小學健康促進,增強青少年體質,是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到2022年和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标準達标優良率分别達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這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規定的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的目标該行動目标明确且富有挑戰,因為引發學生體質健康突出問題的因素複雜,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必須有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總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加強中小學健康促進,增強青少年體質,是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到2022年和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标準達标優良率分别達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這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規定的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的目标。該行動目标明确且富有挑戰,因為引發學生體質健康突出問題的因素複雜,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必須有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
日前,北京市東城區第五十四中學操場上,全體學生準時集結,開始了每天的大課間活動。與通常的大課間活動不同,此次活動集結了東城區的骨幹體育教師和部分學校校長到校觀摩,大課間活動全部由體育教師自己設計。同學們做的課間“操”也不同尋常,有神經肌肉的“喚醒”、變化姿态的深蹲、超大角度的拉伸、多側面的支撐等。這些動作有的可以在健身房見到,有的則是國家代表隊專業訓練的手段。
這套被稱為“青少年健康體能操”的課間操,是依據中國教科院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研究課題組研制的“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教學與訓練體系”編制而成的綜合體能訓練操,适用于體育教學、課外鍛煉和運動訓練。
數據監測顯示,本次活動中,學生集合整隊的準備階段,平均心率為101次/分鐘;關節激活、慢跑階段,平均心率為157次/分鐘;全身激活、重點肌群力量練習階段,平均心率為163次/分鐘;伸展、放松階段,平均心率為117次/分鐘。運動監測結果是:本次大課間活動的有效練習密度為72%,平均運動強度為68%,有效鍛煉時間18.6分鐘。活動達到有效鍛煉的設計标準。
轉思路,探索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的新理念新方法
自上世紀末以來,為改變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狀況,國家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成效,但距離根本性扭轉下降趨勢的理想目标還有差距。
“青少年健康體能研究”課題組認為,除了青少年學生運動時間得不到保證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體育學科領域中遵循和應用的理論與方法相對落後。一方面,我國沿用至今的青少年體能訓練,基本源自前蘇聯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這些理論與方法本身是用于優秀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通常被稱為競技體能訓練,随着體育科學的發展它已不再先進,加之将其不加分析和改造地應用到中小學生身上,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内外先進的健康理論、健身理念及體能訓練方法不斷取得進展,如兒童動作發展規律、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論、康複訓練理論等,進一步厘清了青少年體能發展的順序性、關鍵期和基本路徑,為改造青少年體能訓練方法,有效提高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提供了可能。但是,這些研究進展被國内引進并運用到中小學的卻非常少。
衆所周知,中小學體育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體學生,有效促進他們的基礎體能,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因此,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體能訓練要以發展健康體能為核心,即體能訓練的根本遵循是維護、增進學生健康,提高人體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與以往體能訓練相比,健康體能更關注學生的基礎動作和功能發展,重視他們的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整體性、均衡性、靈活性的發展。
青少年健康體能教學與訓練體系是基于新的訓練理念而設計的旨在綜合發展青少年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以提高青少年健康體能為主要目标的高效教學與訓練方法體系。該體系中,操作性的内容,源自三個方面,其一是促進身體功能發展的各種動作及動作模式的練習方法;其二是促進走、跑、跳、投擲、攀登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發展的練習方法;其三是促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的練習方法;其四是促進運動後恢複的各種拉伸等的練習方法。為了提高訓練效果和趣味,同一個練習,專門設計不同方位、幅度及速度的多種練習,除了徒手練習、自重練習,還設計了多人、集體和使用簡易器械的練習方法。
青少年健康體能教學與訓練體系的創建旨在轉換思路,科學引導,找準目标,從頂層設計角度改革學校體育的教學與訓練手段,以深化改革的思路,研究從根本上扭轉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降趨勢的有效策略,也是回應時代需要的有益探索。
大數據監測,保證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有效性
“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是對青少年體育活動的時間要求。但一直以來,對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缺乏可量化的運動負荷要求(強度和密度)和内容要求,導緻了課堂教學、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增強體質的無效性,有的甚至流于形式。為此,課題組組織開展對全國範圍内體育課堂、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運動負荷調查研究,結合國家《中小學體育鍛煉運動負荷衛生标準(WS/T101-1998)》的要求,提出學生體育鍛煉有效性監測标準:體育教學有效鍛煉時間不少于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有效鍛煉時間不少于15分鐘,有效鍛煉以心率衡量,其範圍為學生最大強度心率的60%—80%之間,有效鍛煉時的心率最低不低于120次/分鐘。
自2017年9月開始,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要求所有學校依照體育鍛煉有效性标準實施對課堂教學的監測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要求體育教研、衛生保健等部門利用東城區體能大數據平台精準分析學生鍛煉情況,引導體育教師科學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在内容方面,明确體育課中除了主教材,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有健康體能“課課練”的内容,大課間體育活動以健康體能訓練為主等具體要求。兩年實踐表明,由于大數據監測的真實性、便捷性和反饋的及時性,加上體能訓練内容的充實調整等改革舉措,推進了體育教學、大課間活動的規範性、有效性,構建了新的校内體育活動模式。2018年、2019年,北京市學生體質健康抽測顯示,東城區義務教育階段抽測成績由幾年前的相對落後,每年都有大幅度提高,2019年更是跨入北京市先進行列。
科學幹預體能薄弱群體,整體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要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進行問責。調研顯示,造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标準》測試總體成績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部分體能薄弱、超重肥胖學生的測試成績不好,局部影響整體。
針對此種情況,從2017年6月開始,課題組在重慶市南岸區兩所小學進行了專題運動幹預實驗研究,研究目标是通過對體能薄弱群體學生專門的運動幹預,有效提升他們的體能水平。實驗研究通過測試,并依據《中國學齡兒童超重肥胖篩查标準》的規範,确定了一至五年級80餘名體能薄弱(體測不合格或剛達到合格水平)、超重肥胖學生為目标人群。通過前期分析與持續跟蹤研究,為他們制定了個性化的健康體能訓練幹預方案。實驗進行兩個學期,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鐘健康體能訓練。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各項測試成績提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成績,BMI值改善明顯,跳繩、仰卧起坐、坐位體前屈測試成績均出現顯著提高。統計表明,除器質性病患學生,兩所學校學生體測成績持續提升,不及格率從2017年的1%降低到2019年的0.2%。2017年良好率45%,優秀率18%;2019年良好率39%,優秀率41%,進步顯著。
家校結合,将體能訓練向家庭延伸
2007年以來,随着陽光體育運動的推進,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在校内基本得到保證,而運動不足狀況問題主要出現在放學後。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尤其是城市中小學生放學回家之後,89%以上不允許到戶外進行活動。從下午4點到晚上的9點,學生幾乎處于“靜止”狀況。在家期間,寫作業、玩遊戲、看電視成為孩子們的生活狀況。加上父母不愛運動和部分家庭對孩子飲食的放任,加劇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發生。
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為全面落實健康中國行動中規定的學生每天校内一小時、校外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規定,課題組在重慶、武漢兩所小學組織“家校聯合運動幹預實驗研究”。課題組組織家長座談,普及營養結構和平衡膳食基礎知識,要求參加實驗研究的家庭每天安排以健康體能訓練為主要内容、每次不少于30分鐘的家庭有效鍛煉時間,同時将家庭鍛煉情況、飲食情況通過視頻或者穿戴設備反饋給體育教師。兩個學期的研究顯示,家庭體育鍛煉對提高小學生體能效果明顯,而影響學生體能狀況的三個主要因素依次是:積極反饋鍛煉情況的家庭、母親健康行為、學生年齡。由此可以得出,父母督促孩子進行體能訓練,重視飲食結構、母親喜歡運動對孩子的體質健康有巨大影響,家庭體能訓練對年齡越小的學生影響越大。對照研究表明,學生體質提升,學校、家庭聯合的效果更好。
研究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檢驗。研究認為,積極應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突出問題,首先要關口前移,培養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其次,要有先進理論引導,采取切實有效幹預措施。從長遠看,這是以較低成本取得較高健康績效的策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吳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袁聖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劉君 重慶市珊瑚魯能小學、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所級部門項目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研究GYH2016012’”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08日第4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