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這道菜,相傳源于清道光年間,距今有兩百多年曆史。此菜以十八種主料、十多種輔料互為融合。其原料有雞鴨、豬肚、蹄尖、蹄筋、火腿、雞鴨梗;有魚翅、海參、鮑魚、幹貝、魚高肚;也有鴿蛋、香菇、筍尖、竹芋等共三十多種原料與輔料分别加工調制而成。
關于這道菜的創始,說法頗多。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佛跳牆的由來傳說。
傳說一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内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産品等2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贊不絕口。問及菜名,該 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于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禅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
傳說二
佛跳牆的由來,民間有個有趣的傳說。古時候,新娘子出嫁後的第二天要返回娘家,稱為"回門"。回門這天,新娘可一點兒都不輕松,她要忙着跟着自己的母親學習如何燒菜做飯。有個富家女,從小嬌生慣養,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她從來沒有洗過菜、下過廚,甚至連油鹽醬醋都分不清楚。出嫁後回門那天,臨時跟着母親學起了炒菜做飯。臨走前,母親仍然放心不下,就将家裡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然後分門别類,用荷葉包好,并告訴她隻要加熱一下即可上桌擺盤。
誰知,還沒等第二天天亮,她就将母親的囑咐忘得一幹二淨。這新娘子急得手忙腳亂,不知所蹤啊。情急之下,她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将母親給帶的山珍海味一股腦兒倒進了一個大壇子裡,蓋上荷葉,放在爐子上炖了起來。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富家女無奈之下做的亂炖,竟然濃香四溢,引人入勝。公婆品嘗後,頻頻稱贊,連連給兒媳豎起大拇指。 街坊鄰居聽說後,紛紛在自己家裡模仿起來。于是,多種食材一鍋煮的做法,就在福州周邊地區流傳開了。
吃這一最為物質化的生存層面,可能是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的最重要的方面。既然如此,那麼"吃"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吃"在中國真是意味無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