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97%的人口生活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許多死因與空氣污染有相關。圖為2021年11月10日孟加拉中部城市納拉揚甘傑一家鋼鐵廠空污。(Munir uz zaman / AFP)
美國芝加哥研究所的一項報告說,石化燃料燃燒釋放的有毒空氣微粒對人的壽命有很大的影響。全世界97%的人口生活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幾乎所有存在空氣污染的地區都超過了世衛組織有關灰塵顆粒體積的規定。懸浮微粒不僅造成呼吸道傷害,還能導緻心血管疾病、癌症。
這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能源政策研究所,該研究所在6月1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說,全世界97%的人口受空氣污染影響,報告列舉的污染最嚴重的地區都在亞洲。孟加拉國超标15倍,印度超标10倍,尼泊爾和巴基斯坦超标9倍。
5月中刊登在《柳葉刀-星球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的新研究顯示,污染仍然是世界上造成疾病和過早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從2015年到2019年,空氣污染、水污染或有毒化學污染每年造成900萬人死亡。該研究分析了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風險因素的資料,發現空氣污染是造成過早死亡的最大宗因素。
另外,據世衛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死因,而空氣污染對人體心血管的傷害最大,它直接通過呼吸進入血管,隻是因為看不見,而常常被忽視。
PM2.5指的是空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懸浮微粒,2.5微米相當于人類發絲直徑的1/20,由于PM2.5無法被呼吸道中的纖毛和黏液過濾,一但吸入便可直達并積累在肺部,因此又被稱為“可入肺顆粒物”,這些微粒可以直接進入微血管,也會進入血液循環中,影響全身器官。
2013年,聯合國把這樣大小的灰塵列為引起癌症的介質。報告顯示,PM2.5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與抽煙接近,超過因酗酒死亡人數的三倍多,超過艾滋病造成的死亡數字的六倍。不僅是從呼吸道進入,暴露在PM2.5的皮膚也可能造成過敏、眼睛幹澀,也可能透過用手進食、揉眼睛等,進入到身體裡。
世界衛生組織将緻癌物質分4個等級,而這類細小懸浮微粒屬于一級緻癌物,對人類有明确緻癌性。這些細小微粒進入血液中,也會導緻心血管疾病、肺癌、中風、糖尿病,以及其它呼吸道症狀,甚至造成腦部的傷害,對孕婦及胎兒也會造成影響,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
PM2.5來源包括自然來源與人為産生,像火山爆發所産生的PM2.5,就屬于自然來源,至于人為方面,隻要有東西燃燒,就會産生PM2.5,人為活動所産生的PM2.5,因為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包括戴奧辛、镉、鉻等重金屬污染,所以毒性較大,對人體的為害也更大。
想要減少PM2.5的危害,可以從自己平常生活的習慣開始,包括戴口罩保護口、鼻、呼吸道,一般的醫用口罩可以減少20%,N95口罩比較貼合臉部,可以防範90%的懸浮微粒,但因為悶熱,不适合久戴。
最主要還是要減少空氣污染,節能減碳,盡量避免“燃燒”的行為,比如吃燒烤、抽煙;也盡量避免在尖峰時段或是空氣污染指數高的時候出門,保持室内空氣幹淨,适時關閉門窗、使用空氣清淨機等;外出後清洗衣物,勤洗手洗臉,因為有毒的空氣微粒可能會殘留在衣服、皮膚;最重要的還有提升自身免疫力,多吃蔬果多喝水、作息規律、保持平靜的心情,有好的新陳代謝,健康的身體就有更好的免疫疾病的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