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有一種傳統非遺美食——馓子,據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而發明的一種食物,别稱“寒具”“食馓”等。2021年黃崗馓子被納入菏澤非遺代表性項目,這項非遺制作技藝的正宗傳承人之一是單縣黃崗鎮四街村的趙安先。
黃崗趙家馓子始創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也被稱之為“禦貢黃崗馓子”,據載時任道台的單縣黃崗劉老家人劉峨回單探親返京,帶回的黃崗馓子得到太後及朝廷的贊賞。趙安先是黃崗趙家馓子的第四代傳人,他和妻子帶着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婦共6人撐起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馓子作坊。
“黃金馓” 成為單縣的非遺美食。
馓子采用純棉籽油和優質小麥精粉為原料,經過十道工序精心加工制作而成。每天下午3點作坊開始稱面、和面、摔面、疊面、醒面,用油養面,整塊面被反複疊、拉、盤、扯,最後成為一根到底的細面。“水、面、鹽的比例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夏天多放鹽,冬天少放鹽,冬天用溫水,夏天用涼水,根據天氣情況逐漸調整用量。”趙先安對馓子一年四季口感都非常好的原因進行了解釋。
第二天淩晨1點,全家人一起圍着鍋台炸馓子,一人揪起面頭,邊拉邊往手上纏繞,纏夠一指寬,用筷子從手上抄下來;另外一人依次拿起纏好的筷子,一手一根把面胚往兩邊抻,成形後放進200~300℃高溫的油鍋裡烹炸10~20秒,在馓子将熟不熟時用筷子順着巧勁翻面定型,一片金黃、酥脆、濃香的馓子便做成了,入口即化,滿嘴留香。
黃崗趙家馓子依靠傳統手工技藝在美食界有口皆碑,它曾在大大小小的美食比賽中斬獲各類獎項無數,曾獲評“單縣‘十佳’農産品”“美食山東·齊魯名吃”“‘尋味齊魯——百城千味’2021山東非遺特色美食大賽優秀獎”等。“以前我的爺爺輩靠背着桐木箱走街串巷叫賣維持生計,現在馓子靠手藝‘出圈’,生意越做越紅火,我們隻要在家裡等着訂單上門即可。”第五代傳人趙延森介紹說,“節假日訂單量特别大,那時候我們隻能關門閉戶搞生産,有時兩三天才能生産完一個訂單。”他和弟弟從小耳濡目染,14歲手藝學成,早早開始參與經營家裡的馓子生意。
“黃金馓”傳統手工技藝。
為了帶動身邊群衆增收緻富,2018年趙安先一家率先開辦“黃崗趙家馓子傳統技術培訓班”,免費招收學員進行培訓。得益于趙先安一家的傳道授業,“黃崗馓子”的招牌遍及本縣及周邊縣區,數百人通過馓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馓子的吃法多種多樣,直接幹吃香酥可口,做成菜亦肴回味無窮。美食愛好者在馓子的基礎上開發出了苦菊馓子、馓子湯、馓子煎餅等特色美食,受到食客們的青睐,成為許多飯店的招牌菜。據了解,正宗的黃崗趙家馓子酥脆無比,無法借助任何機器手段進行生産,全部依靠純手工制作。趙安先一家每天工作8~10個小時,仍舊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他們便把一些量大的訂單轉交給其他馓子作坊,共同擴大經營規模。
黃崗趙家馓子作坊不僅熱衷傳授馓子制作技藝,還針對現代人需求對傳統技藝進行改良。“現代人對吃的越來越講究,馓子也得與時俱進,在口感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我們正在研究一步步把馓子的外形做得更漂亮。”趙延森說。
馓子是一種非遺美食,是一種緻富手段,更是濃濃的鄉情。好客的山東人把馓子當做饋贈佳品帶到全國各地,甚至帶出國門,得到俄羅斯等國人民的稱贊。“我們趙家人把馓子當作畢生事業來做,馓子制作技藝也會一代代傳下去,不斷發揚光大。”趙延森堅定地表示。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鄭希平 通訊員 王曉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