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聽力下降怎麼處理?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趙映骥 文 受訪者供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長期聽力下降怎麼處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趙映骥 文 受訪者供圖
今天,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今年全國愛耳日的主題是“人人享有聽力健康”。根據中國聽力語言康複研究中心的數據,我國有近3000萬聽力障礙的殘疾人,聽力殘疾已經成為了人數最多的殘疾種類。
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采訪了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吳小松,他結合病例科普了一些有關耳朵的重要知識:“年輕人聽力下降不及時醫治,可能導緻永久性耳聾;老年人不及時矯正聽力問題,不僅可能讓聽力迅速衰退,還可能增加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
青年小夥為拖延“埋單”
聽力殘疾是由于各種原因導緻雙耳聽力喪失或聽覺障礙,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境的聲音及言語聲,從而難同一般人進行正常的語言交往活動的疾病。
聽力殘疾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據吳小松介紹:“目前市急救醫療中心耳鼻喉科接診的聽障患者,大部分都是後天造成的,因此後天對耳朵的保護非常重要!”
說起印象深刻的後天性聽力殘疾病例,吳小松表示有一個年輕病例讓他感到很可惜:“我們去年接診過一個20多歲的患者楊鑫(化名),他到門診接受純音測聽,隻能聽到70多分貝的聲音(正常人聽到聲音不會超過20分貝),屬于重度耳聾了。”
為何楊鑫年紀輕輕就出現了聽力殘疾?吳小松表示和患者不重視病情有關:“我們了解了他的患病原因,原本他是感冒加上熬夜,出現了聽力下降的情況。可他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覺得反正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就聽之任之。結果後來發現聽力越來越差,甚至影響到了工作交流,最後到我們醫院來看病,聽力已經發生永久性損傷了。”
通過這個病例,吳小松希望提醒廣大年輕人:“年輕人不要覺得年紀輕身體好,就忽略對身體健康的監控,感冒、疲勞、精神壓力大、熬夜等原因,都可能導緻突發性耳聾。這種耳聾不是你馬上就完全聽不見了,而是你的聽力會突然下降,有可能還能恢複。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病情惡化變成永久性耳聾。”
噪音環境是聽力殺手
作為重慶市勞動能力鑒定專家,吳小松曾多次參與了職業造成的聽力殘疾鑒定,因此對于噪音性耳聾他有話要說。“長期在噪音環境生活、工作,都有可能造成噪音性耳聾。我曾遇到過一位30多歲的車工,他在機床作業時會發出很高的噪音,可是他對此不夠重視,沒有對耳朵進行保護,結果造成了噪音性耳聾,聽力長期受損後無法恢複。”吳小松說道。
對于這種需要在噪音環境工作的工人,吳小松認為需要做好自我保護:“首先多數工人不能輕易更換工種,所以隻能做好耳朵的自我防護,戴上防噪耳塞降低入耳噪音的分貝;其次他們應該定期接受聽力測試,一旦耳朵出現聽力下降,就要進行幹預和治療;最後在噪音環境工作一段時間,應該停下來做一些放松的活動,避免長時間工作造成聽力損傷。”
事實上噪音性耳聾不僅僅是在噪音環境工作的人可能發生,普通人也可能遇到。吳小松表示:“經常在軌道交通上帶着入耳式耳機聽音樂,經常到酒吧、KTV等娛樂場所蹦迪、唱歌,同樣存在噪音性耳聾的風險!所以我建議在公交車、軌道交通等嘈雜環境,最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去酒吧、KTV玩,應盡量避免在嘈雜環境中久待,必要時可戴上防噪耳塞。”
佩戴助聽器很有必要
如果聽力已經發生了不可恢複的下降,佩戴助聽器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不過有的患者認為助聽器價格不菲、佩戴後跟近視眼鏡一樣(度數越戴越深)治标不治本,最後放棄佩戴,往往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吳小松告訴記者:“今年120送了一名過馬路被車撞傷的老年人到我們醫院,急診醫生跟他溝通時發現傷者聽力不大好,我後來參加了會診,結果發現他之所以發生意外,是本身聽力不好,還沒佩戴助聽器,過馬路時聽不清喇叭聲。”
聽力不好可能會發生意外,甚至會帶來更大的麻煩,吳小松表示:“醫學研究表明,老年人聽力下降後,會明顯增加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因為我們内耳的耳蝸連着聽覺神經,聲音轉換為神經沖動,經聽神經傳輸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并與語言中樞聯系,最終形成語意。長期聽力下降,大腦的刺激減少,就會造成認知功能的下降,從而誘發阿茲海默症。”
如何選擇合适的時機佩戴助聽器?吳小松進行了介紹:“耳朵一旦出現中度聽力下降,就有必要佩戴助聽器或進行其他幹預,患者可以通過專業機構,做好助聽器的佩戴、調試,同時了解維護的要求。通過這種聽力矯正,可以有效延緩聽力下降的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