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大學食堂裡吃過的花甲粉絲,錫紙包裹着在鐵闆上滋滋地加熱,一掀開,呼呼的熱氣夾帶着香味一個勁兒地往外蹿,根據個人喜好,撒點蔥花,香菜,再寒涼的秋也能被這份美食溫暖了!
花甲自是海鮮中最接地氣的一種,價格親民,10塊錢就能吃上一大盤,既下飯又下酒。若是去到沿海城市的大排檔裡遛一圈,你會發現爆炒花蛤桌桌必點,一手吹酒瓶,一手吸花甲,連湯帶肉,鮮美異常。
但美食君好奇的是,對于生蚝,扇貝等貝類海鮮,常有廚師會把肉剔出來單獨炒,但卻從沒見過花甲有這樣的做法,這是為什麼呢?
帶着這個問題,美食君問了不少吃貨朋友和餐飲廚師的看法,總結了以下4個點:
1.去殼吐沙費時費力
花甲向來是殼多肉少,每次吃它,桌上的殼堆成了山,吃到肚裡的肉卻隻夠塞牙縫。當然,花甲去殼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吐沙。吐沙的妙招,除了泡鹽水倒油之外,還有扔枚鏽鐵釘在水裡,這一招美食君屢試不爽,方法雖簡單,但需要耗費點時間等待。
而最難的是花甲殼肉分離,首先将花甲用水煮至開口,冷卻後将肉一顆顆剝離。吃過花甲的人都知道,吸完肉後在殼上會留下一個小柱頭,那是貝類特有的柱頭肉,口感較韌,而且粘在殼上很難脫離。
2.味道不佳
爆炒花甲,看似簡單,實則功力深厚。花甲的肉在高溫加熱時極易縮水,所以在翻炒時廚師要精準地把握出鍋時間,熱量從鍋底傳到花甲殼,再從殼外傳到殼内,溫度慢慢地傳遞可以更好地保證肉質的鮮嫩。如果去殼爆炒,香辛料的味道會極大地掩蓋掉花甲原本的鮮味,稍有不慎可能肉也變老了~
在美食君眼裡,不帶殼不帶湯吸的花甲肉更是缺少靈魂的。
3.成本變高
對于餐飲行業,在有創新且美味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每道菜價格的合理性。正常的一盤炒花甲,一斤就能裝得滿滿當當,看起來滿足又實惠。但去了殼,想把盤子盛滿花甲肉,至少要6~7斤新鮮花甲,成本太高,顧客必然不願再消費。
4.去殼缺少食味樂趣
大家在吃花甲時是不是會先往盤底兜點汁,再送往嘴裡,輕輕一吸,肉嫩湯鮮味鹹,滋味縱橫,吃起來太上頭。在翻炒時,也有一些花甲肉會自動脫落,隻剩下光溜溜的殼,夾到一個“空”,立即伸筷夾第二個,就跟嗑瓜子似的,根本停不下來!
美食君認為,吃追求的是一個過程,新鮮的食物總會讓人無暇顧及身邊的雜事和煩心事,面對美食希望每個人能吃得慢一點,再慢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