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是面包的一種,也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流行的面包。不管是中國,還是歐美,吐司看似是“家常便飯”的普通食物。但是在烘焙界,吐司卻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
所以下面我們就來帶大家了解了解“吐司”這個家喻戶曉的面包。
吐司的由來
吐司面包是由一位法國人Grard Depardieu于1491年發明的。這位先生一直想要發明一種機器能把一片一片的面包變成黃金,法國國王知道後,限他兩個星期内要把這種可以把面包變成黃金的機器發明出來。他發明不出來,隻好拿着面包和烤面包機硬着頭皮去見國王。當面包從機器中跳出來時,大家一看也知道那不是黃金,就在這位先生差點要被砍頭的時候,急中生智,在吐司上放了奶酪獻給國王吃。國王品嘗之後,覺得常美味,稱贊比黃金更有價值,并且命名這種綿軟香甜的面包為“吐司”(Toast),Toast是這位國王女兒的名字。
吐司的定義
吐司,也是一種切片面包,就是長條面包做好後,用刀切成厚度平均的一片片面包。切片後的面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通常所說的吐司。
吐司作為歐美西方人的主食之一,更多的是在早餐食用,就和我們中國人早上吃饅頭喝稀飯一樣。
但是在歐洲人看來,吐司卻有着嚴格的指定含義,與我們理解的“吐司”意思大為不同。
“簡單的來說,他們覺得面包在切成片後,烤過的,才能叫做吐司,英文是 Toast ,香港人又叫做’多士’。然而沒有烤過的,那些在面包店買到的,切成一片片的袋裝面包,其實,隻能叫做白面包 white bread,就是沒有經過加工的面包,在歐洲不能叫做吐司。”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搜索下這兩個英文單詞,搜索出來的圖片,就是最直接的證據說明。”
所以,我們和歐洲人,對吐司意思的理解,間隔着一個溫度上的差距。
好的吐司标準
1.外觀色澤
表皮金黃或者淺棕,顔色均勻,光滑無磨損也不掉渣。切面内部的顔色是乳白色,看起來像是帶着珍珠的光澤,不自然的白色就可能是加了添加劑。
2.切面組織
氣孔均勻蓬松,不能太緊緻或者太蓬松。撕開一片向下拉,應該保持一定的連貫度。過早的斷裂可能是筋度和蛋白質不夠,拉的過長有可能是改良劑的作用。
3.口感香氣
濕潤柔軟有彈性,如果增加了牛奶或者其他原料也應該是清香不刺鼻,如果味道過重到有點不适應,應該是增添了香精或者其他的添加劑。
吐司的分類
如果依外觀形狀來分,可以分成,山型吐司和方形吐司 。
山型吐司:山型吐司中最經典的是英式山型吐司 white pan bread。
就是将面團放入吐司盒中,上面不加蓋子,這樣,烤熟的面包,會向上膨脹到一定高度,看起來像是一座座小山丘似的。
好的山型吐司體積應該是面包重量的六倍,最低不能低于四倍半。
一個好的山型吐司,“山丘”邊緣部分應該是稍微呈圓形,而不是直角狀。而且,兩側連接處,必須要有個一兩厘米寬的“漲痕”,這是面團膨脹後撕裂的痕迹。
方形吐司:方形吐司,因為盒子加了蓋,向上膨脹遇頂,隻能是方方正正的面包樣子,特别像廂式貨車的樣子,在美國也叫做帶蓋吐司面包 Pullman Loaf,或者叫三明治面包 Sandwich Loaf。
一個好的方形吐司呢,四周不應是尖銳的棱角,而是圓邊的,也要有一厘米左右的“白邊”,這同樣是面團膨脹後的産物。所以一定要控制好發酵。
山型吐司和方形吐司的區别:在口感上,山型吐司,上面“山丘”皮質酥脆,又因為面包膨脹時向上延伸,紋理較粗,口感更為松散,不像方形吐司,口感綿密溫潤,柔軟地似乎入口即溶。
吐司的制作流程與要點
1
吐司面團攪拌
攪拌最主要的是一個面筋程度的判斷,我們做吐司要懂得判斷擴展階段和完全擴展階段。在擴展階段加入黃油,在完全階段及時停止避免揉面過度。揉面過程一定要控制好面團溫度不超過30度,不然容易出現黃油融化、酵母提前發酵等問題,最後會導緻面團越來越濕黏,拉不出手套膜。最佳出缸溫度在26-28℃。
攪拌小技巧:面團要攪拌到完全擴展。加入黃油時,黃油需呈膏狀再加入到面團時慢速進行攪拌。(黃油較硬時面團不容易與黃油進行融合,會增加攪拌時間,這樣面溫容易不受控制)。
如果面團打過了,不是打得特别過的還能繼續進行基礎發酵,30分鐘再翻面,然後使用。如果像口香糖一樣,一拿就粘手上,完全不能松開,就隻能當老面用了。
控制面溫小技巧:夏季攪拌面團時,配方中的液态材料可以使用液态材料的三分之一冰塊來攪拌,也可以将面粉提前冷藏進行降溫。(直接發酵的面團,面溫控制在26-28℃之間,如果做冷凍面團面溫需控制在18-21℃之間)。
2
吐司面團發酵
1.吐司發酵方法分為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
一次發酵法:一次發酵是在打完面之後直接整形,不存在已經産生氣體的情況,所以成品組織會細膩很多。關于組織我們要正确看待,不要太鑽牛角尖,氣孔隻要是豎長向上的,能看出發酵的痕迹,那麼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氣孔也很美的,大師都用手排氣整形,他們真的不太在乎組織氣孔這些,反而是家庭烘焙愛好者更追求這些。
二次發酵法:面團通過發酵會産生很多氣孔,所以用2次發酵法時,基礎發酵過後,即使再怎麼仔細的排氣,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氣體全部排掉,況且也不能瘋狂排氣,會破壞面筋,所以經過2次發酵的面團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大小不一的氣孔。
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的區别:一次發酵的吐司組織比二次發酵的細膩,這也是除了節約時間,大家做一次發酵最大的原因。
一次發酵的老化速度比二次發酵的老化速度快,
所以做一次發酵的吐司要盡快吃掉,不然内部會容易發幹。
二次發酵發酵時間長 ,所以它的發酵風味要比一次發酵的要濃郁,口感比一次發酵的更松軟一些。
2.吐司的發酵分為基礎發酵和最後發酵。
面包的發酵一般分為基礎發酵和最後發酵。因為每個人的發酵環境不一樣,所以發酵隻看狀态不看時間。不過我還是給出一個參考時間吧,我的室溫28度,濕度70%,基礎發酵用了1個小時,最後發酵一個小時二十分鐘。
基礎發酵比較适宜的溫度是28度,濕度是75%。一般在室溫25度以上就可以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面團放入容器中,用保鮮膜蓋住防止風幹,這樣也方便我們觀察體積。
當面團體積膨脹到2倍,用手指沾上幹面粉插入面團,手指離開後面團既不塌陷也不回彈,說明發酵到位了。如果面團馬上回彈說明還需要再繼續發酵,如果面團塌陷了說明發酵過度了。
最後發酵的環境是溫度38度,濕度85%。沒有發酵箱就用烤箱發酵功能,再放一碗熱水,目的是為了增加濕度,确保烤箱内溫度不超過40度,不然酵母會失去活性。如果烤箱沒有發酵功能,也可以用一個大的密封容器,放一碗熱水進去同樣可以,不過要勤換熱水。
如果做不帶蓋的山形吐司就發酵到模具的9分滿,帶蓋的方形吐司就發到8分滿。除了通過體積判斷,還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面團,如果面團有印痕,不回彈或者緩慢回彈,就說明最後發酵到位了。
3
吐司整形
吐司常見的成型方法有:面團做成橄榄型或圓形、還有用擀面杖做成圓柱形、或者做成U型。
橄榄形或圓形:
優點:橄榄型或圓形的整形方式對門店來說,會節省很多的操作時間,做一個大橄榄型或幾個圓形的吐司比擀卷三個面團,大大提高出品效率。
缺點:手做橄榄型或圓形的吐司,在制作過程中不能夠很好地将面團中的氣體排淨,烤出後的吐司内部氣孔組織較為圓潤,會出現些許大孔洞。總體來看橄榄型或圓形整形方式的吐司,吃起的口感較為柔軟,産生的香氣略微減少。
圓柱形:
優點:操作正确,可以排出面團内大部分的氣體、二氧化碳、酒精等,做出來的面包組織細膩,也比較有嚼勁。
缺點:需要使用擀面杖操作,相比直接手做橄榄型,它耗時較長;而且要擀出前後均勻厚度一緻的長條,也比較考驗基本功,往往很多新手容易擀的中間窄一頭寬,導緻幾個圓柱大小不一,最終烘烤出的吐司四邊不整齊,内部組織不均勻。
U型:
優點:面團的膨脹力與爆發力更強,烤出來的面包口感更為緊實。
缺點:1.隻能做帶蓋吐司,不做山形吐司;
2.這個操作的的時候,要折疊成U型時,要拉一下再折疊,否則折疊處過厚,醒發時此處會發得比較大;
3.如果折疊處太緊實,建議交疊着放面團。
關于吐司的了解我們今天就總結到這來啦!
如果您有更多想要探讨了解的知識,歡迎來到我的面包研修社進行實地學習,感受全國頂尖技術,更多精彩内容等你發現。
2020,我們在這裡等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