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歡看的《西遊記》中,總有妖精要來抓唐僧去吃肉,據說可以補充陽氣、長生不老。
雖然神話小說不足為信,但是“補陽氣”這個說法在中醫上由來已久。日常生活中也總聽到有人說:“我是不是陽氣不足了?”尤其是冬春之交,大家提問的尤為頻繁,那麼,我們如何判斷自身是否“陽氣充足”,或者處于“陽虛狀态”呢?
人體内陽氣不足的時候,總會感到全身乏力沒精神,四肢也總是冰涼沒有暖意。中醫學根據不同的身體部位,将陽虛總結為四個表現:
身體陽氣不足——四肢冰涼
陽氣不足的直接後果表現為身體體溫無法維持恒溫。體溫下降,自然而然導緻血氣運行受阻,從而導緻内寒外寒一齊入侵,此時寒濕氣無法排出,淤阻于體内,就容易産生病症。這時,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腰酸背痛的症狀,更嚴重的,會出現體内淤積嚴重,加劇舊症。
脾胃陽氣不足——脾胃虛寒
如果大家感到渾身沒力氣,食欲不振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脾胃的陽氣不足。生活中患有胃寒的人很多,這主要是由于脾陽虛衰,或過食生冷食物,或不注意保暖,而使陰寒凝滞在胃腑導緻的。其症狀常常表現為因為天氣變冷,或吃了較為寒涼的食物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喝一些熱水或者穿厚一些或用暖寶寶熱敷,胃部疼痛感就會減輕。
肝腎陽氣不足——無精打采
肝腎陽氣不足的時候,人很容易“沒了精氣神兒”。許多肝硬化、肝炎或者肝癌患者均有肝部陽氣不足,堵塞嚴重的現象。用中醫的說法就是,癌症為“寒凝重症”,陽氣不足就會導緻這些病痛。
心肺陽氣不足——胸悶氣短
心肺陽氣不足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胸悶氣短,胸部疼痛。有很多心肺陽氣不足的人,會出現煩躁失眠、黑眼圈重的現象。
大家對陽氣不足的嚴重後果有了一定認識後,那我們就需要知道,平時生活中“傷陽氣”的行為有哪些。
非時作息,陽不歸根。睡眠是人體調養生息的根本,現代人的一個通病就是“熬夜”。中醫說:“非時作息,陽不歸根”就指的是不正常的作息,不充足的睡眠,導緻陽氣無根無源,無法補充,從而導緻疾病來襲。
嗜食寒涼,兼好甜辣。中醫講求食療出養生,我們的飲食習慣極大地影響着我們的身體健康。許多喜歡吃辣喝涼的人,不注意身體保暖,很容易導緻寒氣入體,尤其是寒冷季節。中醫學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古人就已經非常注意季節對陽氣的影響,寒冷季節不保養,則更容易損耗身體陽氣。
運動不當,得不償失。要運動,更要适當運動,要按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去運動。
行事不節,腎陽虧損。如果夫妻生活過于頻繁,也會損害身體陽氣,尤其是對男性影響較大。
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窦材把自己喻為扁鵲再生,他的醫書《扁鵲心書》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
他認為自古扶陽有二法:第一為灼艾,第二為附子。他尤其倡導“艾灸”之法。
首先,艾草歸肝脾腎三經,它燃燒産生的煙氣和香氣可以通過七竅而進入體内。艾灸就是通過刺激我們穴位的方法,調節體内各個髒器功能,從而達到調理和扶陽的功效。
其次,附子是現代中醫界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味回陽藥物。從古到今,使用附子的著名醫家有很多,像東漢的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創立了很多以附子為主的湯藥。
除了以上2個方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要注意這第三個方法,即:我們在補充陽氣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均衡飲食,少吃寒涼的食物,平時注意作息補充睡眠。《黃帝内經》說:“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寐”。所以,這個時候是睡眠的最好時間。大家有時間可以多泡泡腳,去濕避寒。适當的運動和體育鍛煉也會幫助促進代謝、補充身體内的陽氣。著名中醫朱良春建議大家可以多多慢跑、散步,幫助活絡經血,補充精力和陽氣。
參考資料:
[1] 春天陽氣生發:4個表現說明陽氣不足,你有嗎?[N].健康報.2019-03-21
[2] 陽氣不足會有哪些症狀?[N].生命時報.2018-09-05
[3] 丢失的陽氣怎麼找回來?4件事可以幫你,不難[N].人民日報.2019-05-1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