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軒
蛱蝶題材作為宋代草蟲小品畫中重要組成,曆來為人們所喜愛。由于此類題材作品的數量占比大、藝術成就高,是非常值得專門用一期文章來介紹的。蛱蝶或為蝴蝶古稱,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蛱蝶輕薄,夾翅而飛,枼枼然也。蝶美于須,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須為胡也。”蛱蝶的畫法成熟較早,唐初時滕王李元嬰即以畫蝶聞名,素有“滕派蝶畫”之譽。對蛱蝶的描繪發展到了宋代更加大放異彩名家輩出,其中以北宋趙昌最為著名。趙昌之畫長于寫生,得花木之精神,所畫蛱蝶翩翩而動躍然紙上。這種對畫面生動之感的表現,也正是宋代花鳥畫的一種特有時代精神。以下筆者挑選了幾幅具有代表性的宋代蛱蝶題材小品畫分别加以賞析。
宋 佚名 晴春蝶戲圖 絹本設色 23.7×25.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晴春蝶戲圖》,絹本23.7×25.3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簽題“李安忠晴春蝶戲”。在花鳥畫中,蝴蝶通常都是以點綴畫面的作用出現,一幅畫完全以描繪蝴蝶為主題的團扇小品在曆代繪畫中是十分少見的。此幅《晴春蝶戲圖》畫面背景不着一筆,畫中蝴蝶姿态各異宛若在空中翩翩起舞,它們大小相間顔色缤紛,這樣的場景顯然不是來自完全真實的自然情境,應該是作者有意的精心安排。這樣的構圖方式與黃荃的《寫生珍禽圖》相似,是一種集錦性質的作品。畫家對蝴蝶描繪細緻入微極為寫實,其作用不僅在于欣賞,同時也是科教、學畫的範本。其畫法看似是“沒骨法”,實則仍是“雙勾填色法”,隻因勾勒的墨線顔色較淺被重彩所覆蓋。這種畫法在北宋末年的畫院頗為流行,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亦是用此法。
宋 佚名 海棠蛱蝶圖 絹本設色 25×2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海棠蛱蝶圖》,絹本,25×24.5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雖無款識,但據其風格畫法推斷應是北宋畫院中人所作。畫中海棠花葉的勾勒質樸沉穩,與南宋院體的纖巧細謹截然不同。作者筆下海棠迎風搖曳,枝葉翻折,生動真實,可見其觀察自然之細緻。這和宋代畫院傳承了黃荃一派的寫生傳統是密切相關的。其厚重的質感與特殊的敷色技法有關,絹本畫可正反兩面都上色來增加顔色的豐富程度,白色及石色則可在反面用重粉托底讓該部分顯得更為厚重。
宋 朱紹宗 菊叢飛蝶圖 絹本設色 23.7×24.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菊叢飛蝶圖》,絹本,23.7×24.4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舊簽題“朱紹宗菊叢飛蝶”,畫上名款因破損今隻存一“朱”字于左下方。朱紹宗,南宋宮廷畫家。《圖繪寶鑒》上記載:“朱紹宗工人物貓犬花禽,描染精邃,遠過流輩。隸籍畫院”。此畫描繪了菊叢中蜂蝶飛舞的情景,細筆勾畫、設色典雅,若論渲染之精妙當屬宋畫小品之冠。圖中花蕊的立粉技法運用之精湛讓人歎為觀止,畫家筆下一花一葉極具立體感仿佛如淺浮雕一般,可見畫史所言非虛。
宋 佚名 青楓巨蝶圖 絹本設色 23×24.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楓巨蝶圖》,絹本,23×24.3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所繪精美細膩頗具巧思,屬宋人小品畫中的精品。畫中一隻展翅飛舞的巨蝶正迎向一束搖曳的青楓,嫩綠的楓葉上趴着的紅色甲蟲更增添幾分生趣。畫面構圖極為高妙,楓葉與巨蝶大勢上構成了一個倒三角的形狀,但作者通過将蝶翅與楓葉恰當地安排,又使得不穩定的倒三角構圖保持了平衡。此畫亦是一幅高度寫實的作品,圖中巨蝶名為烏桕大蠶蛾(又名皇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娥類,其前翅張開時可達25至30厘米。通過對比皇娥的标本可以發現,千年以前所描繪的巨蝶與現在幾乎無異。再觀其畫法,用筆細勁,設色清雅不落俗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