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小暑的習俗

小暑的習俗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08 07:16:01

  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每一種習俗都體現了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然而,代代相傳的小暑節氣習俗也一直後續至今。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日益增長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安眠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荞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将面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俗語:小暑黃鳝賽人參。黃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鳝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鳝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鳝,黃鳝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鳝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小暑時節是台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産期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于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鲷。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熟盛産期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産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小暑節氣降至,溫習以上各種習俗,有利于對各個地方的了解,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以及小暑節氣養生。

  小暑節氣到,雖然還未到最炎熱的時候,此時天不作美較多,濕氣重,金、發麻、水、火、土五行人如何根據體質狀況進行身體調養呢?小暑養生又需遵循什麼原則?起居、活動、飲食、心理如何調節?

  小暑養生原則

  充沛調養:注重心靜,保持心情平和。

  起居調養:小暑暑濕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曬,以防中暑;避免汗出後即吹冷風,寒邪侵襲而出現感冒、關節疼等疾病;注意休息,适當午睡,保持充沛充沛。

  活動調養: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在河邊、花園裡進行低強度活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避免活動後大汗淋漓。

  飲食調養:宜進食溫軟食物,切忌任性進食生冷食物、不知饑飽,可多喝熱米湯、熱粥、綠豆湯等養胃生津,益氣消暑。

  ●五行人小暑養生要點

  金形人:清熱祛濕消暑

  充沛調養:避免情緒劇烈波動,保持充沛愉悅,心境平靜。

  起居調養:避免烈日下長時間勞作,慎防中暑,同時夜卧貪涼,以防外邪侵襲而引發外感病。

  活動調養:宜進行低強度的以伸展活動為主的活動,如八段錦、廣播體操等,以微有汗出為度。

  飲食調養:宜多吃益氣養陰,消暑生津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如薏苡仁,西瓜、冬瓜、西洋參、綠豆、玉竹、石斛等。

  藥膳可選擇薏苡仁橘皮粥:薏苡仁50克,玉竹10克,橘皮5克,大棗10枚,粳米200克。将薏苡仁、玉竹、橘皮與淘洗幹淨的粳米同置于鍋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待米爛粥稠即成。有清熱祛濕,健脾益氣生津的功效。

  發麻形人:釣魚賞花,怡養性情

  充沛調養:多參加釣魚、唱歌、下棋、賞花等文娛活動,陶冶性情。

  起居調養:避免大汗淋漓,以防耗氣傷津;睡好子午覺,保持精力充沛。

  活動調養:可進行低強度運,如散步、八段錦等,以不疲倦為度。

  飲食調養:宜進食具有清熱祛暑、利濕功效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可多飲西洋參茶、生脈飲、綠豆冬瓜茶等。

  藥膳可選擇夏枯草瘦肉湯:夏枯草30克,豬瘦肉120克,法夏5克,精鹽、味精各适量。将夏枯草、法夏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塊。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煮1-1.5小時,加精鹽、味精,再煮一沸即成。有清肝瀉火、消暑利濕的功效。

  水形人:溫養脾胃,忌過食生冷

  充沛調養:保持心境平靜,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事物。

  起居調養:睡好子午覺,保持适當午睡;避免汗出當風,以防寒濕入侵。

  活動調養:可在清晨或傍晚進行低強度活動,避免過度汗出,傷津耗氣。

  飲食調養:忌過食生冷、不知饑飽,宜多進食溫軟食物,溫養脾胃,可多飲米湯,砂仁、法夏、苡米、芡實、紅豆、扁豆等。

  藥膳可選擇赤小豆雞内金荷葉粥:赤小豆30克,雞内金10克,鮮荷葉1張,春砂仁5克,粳米150克。将鮮荷葉洗淨,切碎,連同雞内金一同放入砂鍋,加入清水1000ml,大火澆沸,小火熬煮20分鐘,放入春砂仁後再煮10分鐘,去渣取汁。将淘洗幹淨的粳米、赤小豆放入藥汁中,添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後以小火熬煮成粥即可。有健脾利濕,清熱消暑的功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