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虛食物調理?【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九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肺氣虛食物調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九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
(接前文)我的職業有時候得需要門診,門診就會幾個小時,然後需要跟患者溝通,需要說很多話。我用這種方法自己泡一個茶喝,即使出完門診之後也不會感覺到非常累,還是精力非常充沛。原因就是我們掌握了中醫的原理、原則、方法之後,可以假大自然的精華,就是中草藥裡很多有含有大自然的五行和四氣,就是用假自然之力扭轉身體之不足,給他一個有益的補充。(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就好比說我們人餓了之後再吃飯,它是一樣的,我們氣虛了時候也得補氣,氣弱了之後還得吃氣,吃氣不是通過嘴來吃,大自然當中有很多中草藥,它都有含有能夠補益身體不同髒腑的氣,像補肝氣、補腎氣、補肺氣、補脾氣的中草藥非常多,而且有很多有八十多種,都是藥食同源的,像生曬參、石斛、玉竹、枸杞子、菊花、山藥、生姜、紅棗、蓮子,當然說這都是偏補益類,還有一些是偏消的,比如陳皮,也就是橘皮,它是幫你疏通氣血,還有砂仁,都是理氣的,還有茯苓是祛濕的,薏米是化濕的、清熱的等等各種各樣的食材,它同時也是藥材。
這樣一來,藥食同源就可以補益身體。所以氣虛了之後、氣弱了之後你得吃氣,身體、肚子餓了之後得吃飯,所以說它是一樣的。但是很多人隻知道吃飯,不會補氣,這一點除非是系統的學過中醫學的懂,一般人他還真的是懂得少。我相信通過咱們這麼長時間的學習《黃帝内經》的這樣一個過程,大多數的聽衆朋友們都建立了基本的常識,但是大家就差在哪裡呢?就是不太會用藥食同源的食材,以後要是有時間我會專門講一個課程,系統的把咱們國家目前衛健委,還有食藥總局規定的這八十多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的屬性、特點、功效、四氣五味的所偏、補哪個髒系統地跟大家講一講,分享分享。學會了之後,就能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進行搭配,調整一個适合自己身體的一個茶方,自己調整就可以。這就是“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張介賓就理解的就非常好,“肺主氣,氣調則營衛髒腑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所以我們鍛煉身體是調整肺氣,像五行拳當中的第一個拳,那就是劈拳,劈拳就是調肺的,他把肺氣補足了之後,再練練崩拳,崩拳是疏肝的,疏肝之後,整個人氣血充足了,再練鑽拳補腎,補完腎,腎氣足了有了耐力,因為腎是主收藏。腎氣足的人有耐力,可能工作很長時間都不累,就是儲備力特别強。同時腎氣足的人睡眠好,身體恢複得好。劈、崩、鑽、炮,倒數第二是炮,炮是心。都收藏足了之後,再用炮拳把火氣運到全身,你一打炮拳,渾身就熱起來,氣血流通了。炮拳打完了之後是橫拳,橫拳是一氣之抟聚,然後把全身的氣血又收歸于脾土。
所以古人非常的智慧,五行拳其實練的就是五髒,把五行拳練好了之後,五髒就充實,最後收歸于脾土,所有的五行化歸于一行,合于脾土。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滲透到中醫學裡面去,同時在武術、傳統内家拳、道家、建築學現在的一個詞彙叫城市規劃學,建一個城市應該怎麼規劃。這些内容都是在這個傳統文化的框架範圍之内進行的一個外化的顯示,包括水利、天文、地理、星象,包括我們的曆法,他們都是聯合在一起,就像我以前講的,時間、空間就定下來,這都是時空的一些概念和學問,古人就把它都容納到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領域,也就是陰陽五行當中來。所以說很多人一說陰陽五行,總覺得是一些虛無缥缈的東西,其實不是,它是完全用到,對應到我們的生活中來的。
所以“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我們要是把它充分理解了之後就明白了肝、心、脾、肺、腎、五髒、六腑,他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合作關系。下面我會講“肝者”是什麼,“膽者”是什麼?“膻中”是什麼?“倉廪之官”是什麼?“腎者”為什麼叫作強之本?這是下面的課程我會跟大家分享的。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九十九。(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