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事件,雖然最終證實奶粉并非禍根,但卻讓兒童性早熟問題再度回到大衆視野。但是,記者了解,與外地青春期門診量激增的狀況相比,銀川市兒童性早熟就診量稀少。盡管對于孩子身體發育狀況,每位家長都異常敏感和關心,但對性早熟知識缺乏,甚至存有偏見,導緻帶孩子及時就診的意識淡漠。近日,記者從我市兩家醫院了解到,兒童性早熟的狀況呈上升趨勢,孩子青春期來臨平均在11歲左右,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普遍提前了兩年。
門診調查:家長缺乏常識
8月16日,記者來到市婦幼保健院婦保科,這個科室設有青春期門診。該門診的一位醫生說,家長帶孩子來看性早熟的較少,更多的家長則選擇電話咨詢。随後,記者又來到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據醫生介紹,近期,來檢查性早熟的孩子沒有明顯增加。但是,外地一些城市,有不少家長懷疑孩子“性早熟”,紛紛到醫院咨詢。
對此,市婦幼保健院婦保科劉曉玲主任說,銀川家長對性早熟知識有誤區,認為孩子營養好,發育早是正常的,不了解性早熟的危害,沒有帶孩子就診的意識。此外,媒體宣傳也不夠,很多家長不知道醫院也開設了這樣的門疹。采訪中,記者希望得到一些關于銀川兒童性早熟的統計數據,但因為就診人少,醫院方面無法獲得較為全面的科學數據。
記者了解,“性早熟”是個相對的時間概念,是指第二性征出現的年齡比同時代、同性别的正常人群要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第二性征發育呈現逐漸提前的趨勢。其中,性早熟女孩比男孩多,城市孩子比農村孩子多。劉曉玲主任對記者說,性早熟主要有兩種,一是青春期發育提前,另一種是疾病原因。女孩性早熟要明顯多于男孩,曾有一個女孩,9歲就來了月經,家長一直沒重視,認為孩子營養好,到最後由于身體一些其他異常,才來到醫院,結果一檢查,是卵巢瘤。這類情況如果不及時就診,就會很危險。
劉曉玲提醒家長,一定要注意性早熟的真假,尤其是對于女孩的“乳房發育”和月經。有些女孩會出現乳房增大的情況,但很多時候僅僅是外表上似乎出現了性早熟體征表現,這種情況不用特殊治療,隻需密切觀察定期檢查;但如果是病理性即(真性早熟),那麼家長就要提高警惕。
家長抱怨:食品“催熟”孩子
丁潔(化名)對記者說,如果沒有湖北嬰幼兒性早熟事件,媒體沒有普及性早熟知識,她不會接受采訪。丁潔的女兒從小由奶奶帶,營養充足,特别愛吃肉和油炸的食品,比同齡孩子胖,但她怎麼也沒想到,女兒9歲剛過月經來了,她根本沒往性早熟上想,直到一位醫生朋友無意間見到女兒的狀況後,便提醒她就診。丁潔說:“我私下了解,不少家長對孩子性早熟缺乏認識,而且認為是害羞的事,難以啟齒,更不要說去就診,這種心情也影響孩子,認為出了不好的事,比較緊張。”
60歲的呂女士回憶,她十六七歲才來月經,初中前乳房還沒有發育,自己的女兒十三歲,上初中就來了月經,可她的外孫女剛上小學五年級就來了月經。呂女士說,生活水平提高是一方面,但現在食品中肯定添加了一些東西,把孩子們“催熟”了。
醫生建議:性早熟有特征
針對家長對食品“催熟”孩子的擔憂,劉曉玲主任認為,飲食問題,是導緻性早熟的“元兇”之一。洋快餐食物裡含有嫩肉成分的物質、反季節蔬菜或季節性被催熟的蔬菜、油炸的食品及各種含有性激素的保健品像花粉、蜂王漿等都可導緻性早熟。她建議,均衡飲食才是維持孩子健康的關鍵。家長不要盲目給孩子食用蜂王漿、花粉制劑、雞胚等“補藥”,應多吃蛋白質,少吃脂肪和糖類豐富的食品,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
劉曉玲說,銀川的多數家長很重視孩子的身體發育,但大多有誤區,認為孩子長高長胖就好,恰恰忽視了孩子身體出現種種性早熟的信号,想着身邊孩子都這樣,過了這個時期就好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她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留心孩子的異常特征,觀察孩子是否有過早出現第二性征情況的發生。如10歲以前來月經,男孩睾丸突然長大,孩子身高體重突增,往往就是性早熟的信号,都需要專業醫生根據詳細激素水平檢測等結果進行确診。一旦孩子被确診為性早熟,家長不應拖,除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還應給予孩子更多關心和愛護,消除精神壓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