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是指發生在有規律的月經周期中期、周期性的少量陰道出血。兩次月經中期即排卵期,一般在下次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中醫學稱之為"經間期出血”。若不及時治療,出血時間延長,可進一步發展顱崩漏,或因子宮内膜脫落後修複不全而影響懷孕。
一、排卵期出血的診斷
一般可根據如下症狀進行診斷:月經周期規律,兩次月經中間,約在周期的第12~16天,或下一次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時,出現規律的陰道出血,其量少于月經量,出血持續數小時或2-3天,一般不超過7天。通過婦科檢查可見出血來自宮腔,排除宮頸病變引起的出血。測量基礎體溫,排卵期出血多在基礎體溫低、高相交替時出血。
二、排卵期出血的原因
1、中醫病因: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月經周期中的氣血陰陽消長、轉化密切相關。月經幹淨後,陰血漸增,精血充盛,陰長至重,陰盛則陽。經間期為陰盛轉陽的轉化時期。若體内陰陽調節功能正常,自可适應此種變化,無特殊症狀。若腎陰偏虛,虛火内動,虛火與陽氣相搏,損傷脈絡,沖任不固可導緻出血。或素有濕熱内蘊,或肝經濕熱,濕熱得氤氲陽氣内動之勢,損傷子宮、沖任,可緻出血。或經産留瘀,氤盒之時,陽氣内動,與瘀血相搏,損傷血絡,也可緻出血。
2、西醫病因:西醫學對排卵期出血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認為是由于成熟卵泡破裂排卵後,雌激素水平急驟、短暫下降,或子宮内膜對雌激素波動過于敏感,或過于勞累、免疫力低下,雌激素水平低下,子宮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現子宮内膜表層局部潰破、脫落,從而發生突破性少量出血。之後,随着黃體的形成,分泌足量的雌、孕激素,潰破的子宮内膜表層得以迅速修複而停止出血。
三、排卵期出血的治療
1、中醫治療:主要根據出血的量、色、質及全身症狀進行辨證治療。腎陰虛者,用滋腎養陰、固沖止血法治療;濕熱者,治以清利濕熱,固沖止血;血瘀者,治以化瘀止血。
2、西醫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采取補充少量雌激素、孕激素或應用止血藥等方法。
一般情況下,如果偶爾一次有排卵期出血,而且出血量極少,可能是由于過度勞累、情緒波動異常、生活環境改變等原因,對身體沒有影響,不必治療。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出血量多且持續時間長,可能合并卵泡發育不良、黃體功能不足等情況,就需要找醫生治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