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陰雨綿綿,春寒料峭。這個時候很多人會覺得病怏怏,沒精神。如果你有這樣的症狀,那可能就說明你體内濕氣較重。那麼濕氣重怎麼辦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三個保健指南,讓你輕松去除體内濕氣。一起來看看。
骨科專家指出,春天應該多曬太陽,上午10時到11時曬最好。上午曬太陽空氣比較好,紫外線偏低,使人感到溫暖柔和,起活血化瘀的作用,老年人尤其應在這段時間多曬曬。此外,曬雙腿能很好地驅除腿部寒氣,有效緩解小腿抽筋,加速腿部鈣質吸收,有效預防骨質疏松。
年輕職業族患頸椎病常見
連日陰雨、天寒,23歲的白領方小姐頸部疼痛厲害,就診時她自訴,由于天冷常在烤火爐上抱着手提電腦上網,在辦公椅上基本不動。經查被診斷為頸椎病。
以往頸椎等病變大多是40歲以後才出現,現在不少年輕職業族常感頸肩疼痛、手臂麻木、頭暈等。這是因為運動減少、長時間伏案工作或在電腦前打字、頸腰活動少引起。
保健指南
春天氣溫最不穩定, 如果常穿低領或無領衣衫,容易使寒濕之邪直沖頸部,誘發頸椎病。因此,鄧博建議,初春最好不要太早穿低領衣服,要注意護頸保暖。另外,生機盎然的春天是調養頸椎病的黃金時節,應多活動筋骨,多做保健調理,多曬太陽。此外,還需注意:
1.調整枕頭與睡眠體位。若引起頸椎病的病因是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後緣有骨刺者,枕頭可稍低。如果病因是椎管後方韌帶肥厚内陷,對脊髓後方形成壓迫者,可将枕頭墊高,枕頭的形狀最好是元寶形。睡眠體位可取側卧位,或仰卧位,不宜俯卧。
2.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工作時間較長時,要定期遠望;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使之與身體相适應。
3.自我牽引。雙手十指交叉合攏,舉過頭頂放于枕頸部,将頭後仰,雙手逐漸用力向頭頂方向持續牽引5~10秒,連續3~4次,即可起到緩解椎間隙壓力的作用。
4.佩戴簡易頸圍,可限制頸部過度活動,同時起到頸部支撐作用。
多數人在春天感覺腰腿痛
78歲的曾奶奶,經曆一個冬季,腰部活動本來就較少,再加上腰部肌肉松弛和萎縮,在春季突然受力便誘發了腰腿痛。
春季為多風季節,濕邪也重,是外感緻痛因素,且有遊走竄行的特點,疼痛不僅局限于腰腿部,還伴有全身的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症狀。因此,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腰部活動和活動強度,有效預防腰痛的發生。
保健指南
注意保暖、防潮。中醫認為:“寒勝則痛,寒主凝滞,氣血不通,經脈不暢,不通則痛”,因此生活起居、工作學習的環境要溫暖、幹燥,不要穿潮濕的衣服,劇烈活動和出汗後不要立即沖冷水澡。
工作或運動時,要采用正确的姿勢。不良姿勢會造成腰椎部位的各種損傷,正确的姿勢可減少人體骨關節、肌肉、韌帶的磨損。
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工作1小時後應站起來舒展一下。
不睡過軟和過硬的床。因為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健康飲食。對于因過度肥胖導緻的腰腿痛,治療措施之一就是要節制飲食。
加強鍛煉,有病早治。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以此來增強關節的活動度、肌肉韌帶的耐久性,使關節骨得到充分的營養,達到健骨強身的目的。
如何理解“傷筋動骨一百天”
談到骨保健,有句俗語“傷筋動骨一百天”,在民間流傳甚廣,究其義,大概有兩種解釋:
第一,筋的損傷,會牽連到骨頭,需要一百天左右的調養才能痊愈。第二,筋的損傷,以及骨頭的損傷,需要一百天左右的調養才能痊愈。總之,筋、骨的損傷,需要較長時間的調養才能痊愈,才不至于留下後遺症。
俗語還說:“打斷骨頭連着筋”,《内經》有雲:“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同源”,中醫将筋、骨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來看待,就是強調“筋骨并重”。
保健指南
臨床證明,對待“傷筋動骨一百天”,有兩種誤區:
一種是過于重視,認為該“靜養不動”,導緻肥胖、關節僵硬、功能障礙等問題。實際上,在骨折後次日,就可在醫生指導下,全身未損傷肢體開始進行鍛煉;即使在傷處,也可據傷情,酌情盡早開始康複鍛煉。譬如,手指肌腱斷裂通過手術縫合修複後,在術後第一周,就必須對傷指進行輕度被動牽拉活動,才可有效地降低肌腱粘連發生率。
另一種是輕視,即随意亂動,留下難以恢複的“陳傷”。筋骨損傷後,依靠人體自身的修複初步連接後,需通過合理運動,來盡量幫助恢複其原有的彈性、韌性。
此外,在傷後較長時間内,傷處需要“溫養”,避免傷處過早、不當活動,避免遭受風寒、濕氣的侵擾,如最常見的踝關節扭傷,要注意護踝保護,忌自行冷水沖淋等。
如何避免春天身體濕氣重
避開“濕”環境
我們人體内産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正所謂外界濕氣誘發内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緻濕氣入侵體内。
陳偉建議,别穿潮濕不幹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水分,吹幹頭發。此外,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讓水分濕氣包裹你的身體。地闆濕了,立即拖幹,免得濕氣滞留。
現有天氣狀況,房間内的濕氣也很重,陳偉建議,如果房内太濕,要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你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避開生冷、甜膩食物,别喝酒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内環境太濕才是主因。陳偉說,中醫認為脾胃主濕,所以,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别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另外,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吃姜、做運動口含姜片,炒菜加蔥蒜
春日萬物生發,本身就應該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内的濕氣,我們還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将體内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适用于淋雨後預防感冒。
此外,陳偉介紹,你還可以買些嫩姜,切成薄薄的一片含在嘴裡,咀嚼後咽下去。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内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還有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
運動發汗,直接驅散濕氣
人常常會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其實,通過運動,使身體裡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結語:春天濕氣重是很常見的症狀。我們不用大驚小怪。隻要通過合理的飲食運動都可以簡單祛濕。最關鍵的還是要找準自己體内濕氣重的原因,然後再有計劃合理的祛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