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養生小常識 清晨叩齒養生怎麼“叩”才對

養生小常識 清晨叩齒養生怎麼“叩”才對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1-27 21:56:23

  目錄:

  第一章:養生小常識 清晨叩齒怎麼“叩”才對

  第二章:養生小常識 足底按摩提神醒腦

  第三章:養生小常識 顯年輕的人活的更長

  第四章:養生小常識 參與文化活動有益健康

  叩齒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法,是通過空口咬牙來增加牙齒的抵抗能力。那麼清晨叩齒怎麼“叩”才對呢?力量該如何把握呢?除此之外,養生小常識還有哪些呢?

  養生小常識 清晨叩齒怎麼“叩”才對

  叩齒可使牙齒堅固,預防牙病。因為牙齒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維織構成的牙髓,是牙的營養通道。牙所需要的營養在血液裡,叩齒振動牙髓及牙床,加速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荠供應,使牙齒更堅固。

  牙齒的整齊完好是一個人健康的标志,牙齒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工具。食物進口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咀嚼,同時摻進各種消化酶,經食道進入胃。牙齒不好,就要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影響到各器官是否能得到充分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因此,牙齒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從古至今,人們都很重視對牙齒的保健。

  什麼是叩齒?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叩齒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恒,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晨起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前叩齒36下,同時将産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

  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于蹂健性質。咀嚼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将食物研碎,屬于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确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别主要有兩點:

  力量不同:叩齒是用輕微的力量,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于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

  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産生牙合創傷。

  叫齒是行之有效的傳統健齒法。有人強調叩擊時按不同牙齒分别叩擊,先叩擊白齒(大牙),然後再叩擊門牙、犬牙各數十次。其理由是,這些不同的牙齒不長在同一平面上,按不同層次的平面叩擊,可使每個牙齒都能叩擊上,這種講法是有道理的。

  雖然叩齒是養生之道,但有些情況不宜叩齒

  有些醫學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适,主要是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嶽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動,終非盡善之道。餘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餘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于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養生小常識 足底按摩提神醒腦

  按摩足底中心部位的湧泉穴,即俗話所說的“搓腳心”。按摩的方法是:臨睡覺前先用熱水洗腳,擦幹後,一手握住腳趾,另一手摩擦湧泉穴,大約摩擦50~100次左右,以局部發熱為标準。兩腳交替進行。

  日本還有一種滾竹筒的方法,也是腳底按摩的妙法。做法是:取一截直徑約10厘米的毛竹筒,長約50~60厘米,兩腳站在上面,手扶床欄或扶牆,腳底用力,來回滾動竹筒,充分按摩湧泉穴及其附近部位。直到腳心酸脹發熱為止。由于這種方法具有遊戲的特點,所以孩子們特别喜歡做。

  我國民間還有一種“踩竹筒”的方法,與滾竹筒原理一樣,隻是做法有所不同:将毛竹筒對半剖開,取其中的一半放在地上,雙手扶牆,雙腳掌踩在毛竹筒上,讓毛竹筒隆起的半圓形按壓腳心,然後像正步走一樣擡起腿,腳離竹筒30~40厘米,雙腳交替踩竹筒,直至腳心酸脹發熱。

  中醫認為這些方法能夠固真氣、降虛火、補腎氣、鎮靜安神、舒肝明目、疏通經絡、健體強身、益智補腦。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腳掌能夠使末梢神經敏感性增強,平衡調節植物神經和内分泌系統,還能刺激大腦加強供血從而緩解大腦細胞的疲勞。

  高跷腳對大腦有益

  當腳跷起高于心髒之後,腳和腿部的血液産生回流,讓長時間繃緊的大腿、小腿處于松弛狀态,使雙腿得到充分休息。同時,腿腳部的血液回流到心髒,心髒又可将新鮮血液輸送到腿腳部。這些動作能減輕心髒輸出的壓力,對大腦供氧也大有益處。據專家介紹,中老年人每天進行兩三次擡高雙腳的鍛煉,取坐姿、卧姿都可,将兩腳擡高于心髒,每次5~10分鐘,對心髒、頭部大有裨益。

  養生小常識 顯年輕的人活的更長

  近期《英國醫學雜志》刊文,報道了丹麥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面相年輕的人比面相老成的人更長壽。

  丹麥大學的凱爾·克裡斯滕森帶領的研究人員以387對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在雙胞胎70歲、80歲、90歲的時候拍攝面部照片,要護士、實習教師和同齡人看着照片猜他們的年齡。随後研究人員對這些雙胞胎進行了超過7年的随訪,結果發現:看起來年齡更大的一方有可能比另一方先死。

  研究成員還為他們的結果提供了合理的生物學解釋:DNA末端的端粒作用非常關鍵,決定了細胞的複制能力,也和人的面相年輕與否有關。一般認為端粒較短的人衰老得更快,也更容易罹患和年齡相關的疾病,端粒較長的人更年輕,更健康。

  研究人員稱:“外表年齡是臨床上常用的健康指标,是穩定的生物标志,可以用于70歲以上老人的生存預測。”

  一直從事雙胞胎研究的英國專家提姆·斯佩克特說:“這個研究證明:人類有評價健康狀态的本領,而且醫生應該注意觀察自己的病人。如果病人的外表年齡比真實年齡大很多的話,就應該特别留意。”

  養生小常識 參與文化活動有益健康

  與那些從不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人相比,喜歡參觀畫廊、博物館或經常觀看演出的人更容易感覺自己身體健康、情緒穩定、生活幸福。

  文化活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接受型”文化活動,即喜愛欣賞和體驗他人的表演或作品而非親自動手創造一種文化,如聽音樂會、看藝術展、觀看喜劇或參觀博物館等。另一種是“創造型”文化活動,即需要親自動手,如參加油畫課或鋼琴課等。

  “接受型”文化活動能給人的身心帶來諸多益處。這是挪威研究人員針對5萬多名成年人展開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流行病和公共衛生雜志》月刊上,主要就參與文化活動是否與良好的身體狀況、生活滿意度、較少焦慮或抑郁等存在關聯展開研究。

  挪威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06至2008年期間收集了挪威北特倫德拉格地區20歲至80歲的50797名居民的健康狀況數據。該大學研究員科恩德拉·克伊珀斯指出:“經常參與各類文化活動與良好的健康狀況、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更少焦慮或抑郁之間存在積極的聯系。”

  研究人員還指出,更容易從中受益的是那些對各種“接受型”文化活動感興趣的男性。

  研究考慮了調查對象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後發現,一個人參與文化活動的時間多少與其健康狀況和對生活的感受之間存在一定聯系。更多地體驗文化活動,其健康狀況和幸福感更高。

  此外研究還發現,經常看藝術展、參觀博物館和看劇的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感覺身體健康、生活滿意,焦慮和抑郁感也更低。

  科學家尚不了解為何健康與文化活動之間存在聯系,但确信各種能讓人感到放松的活動,如聽音樂、閱讀和看電影等都能減輕壓力感,對健康有着積極作用。

  結語:生命不息,調理不止,隻有在平時生活中注意養生、注重保養,才能達到抗老保健康的目的。(文章原載于《養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2,作者:海濤;《益壽文摘》,刊号:2012.02,作者:韋桂瓊、魏婧,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