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強迫症”的症狀:多次重複無意義行為
白領“強迫症”的症狀
1、總是懷疑自己有問題
每次出門前都“一步三回頭”,總是懷疑門沒鎖好;經常已經走到小區門口,又爬上樓梯跑回去打開所有的門,逐個檢查一遍,再鎖一遍。有時候和朋友出去吃飯,走到餐廳門口突然想起車門是不是沒鎖,又神經兮兮地返回去查看。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否就要看心理醫生呢?
2、無法控制自己總愛熬夜
下班後本來挺累的,但是回家後困倦感就變成了亢奮,便開始上網、看小說、看電影、玩遊戲,然後無法自拔。玩遊戲的時候總是想着下一局就是最後一局,看連續劇則想着看完這集就睡覺。結果每次都食言,越夜越興奮……其實,這正是很多白領患上“晚睡強迫症”者的共同特點。工作所迫、生活習慣所緻、緩解壓力的需要、打發時間等,是他們給自己找的“晚睡晚起”的理由。
3、多次重複無意義行為
手機24小時不離身,盡管開着鈴聲,但每隔幾分鐘就要下意識地看一下手機,唯恐漏掉了短信、電話;早上睜眼第一件事就是上網,網頁幾秒鐘刷新一次,不放過任何一點更新;經常毫無原因地重複同樣的話語幾次;反複洗手,每次都要花好長時間……這些強迫行為已經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出現。
“強迫症”是怎樣一種病?
強迫症(即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焦慮症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複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心理專家認為,随着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不少都市白領都患上了“強迫症”,特别是管理階層人士,做事力求完美,有時表現過度,會出現強迫行為。而且強迫症狀已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隻是大多數人沒有感覺到而已。
有強迫症狀不一定就是強迫症
出現強迫症狀不一定就是強迫症,後者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大多是中青年,在人群中的終身患病率約為1%-2%,75%的患者在30歲前發玻帶有強迫症狀的正常人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别就在于,強迫症狀的嚴重度(強迫症狀出現的頻度、強度和持續時間),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沖突的程度。
心理專家解釋,童年潛意識的影響似乎十分重要。從遺傳的角度說,父母雙方有強迫症,子女的發病率在7%-8%左右,而一些器質性因素比如癫痫、小時候摔過跤等等,也可能會導緻強迫症的發生。
如何自我減輕強迫症狀?
心理專家建議,有強迫行為者要加強與外界和他人的溝通,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世界和觀念中,要有意識地強迫自己不要懷疑自己。對那些有強迫行為,但還不構成心理疾病的人,心理醫生提供了幾種自我減輕症狀的方法:
心理暗示
比如懷疑車門沒鎖好,在第一次鎖好車門後,站在車子旁,心裡反複告誡自己:“我已經鎖好車門了,現在轉身離開,沒事。”如此這樣反複念叨幾遍,并堅持這樣做下去。
自我統計
做一個統計表格,查看自己一天下來,在哪些方面有重複強迫行為,記錄重複的次數。同時,給自己設立目标,要求自己逐漸減少強迫次數。
紙條提醒
在辦公桌醒目位置貼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我已經做得很棒了!很好了。”提醒自己不要事事太過追求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