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是一類範圍廣泛、緻病因素多樣、病變部位不一、病理屬性複雜的疾病。臨床上用單一的治療方法,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治療疑難風濕病,應雜合以治(或稱綜合治療),即從整體上把握其病因病機,将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治療。雜合以治是風濕病的基本治療原則。《素問·異法方宜論》曰:“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張景嶽《類經·論治類》注解曰:“雜合五方之治,而随機應變,則各得其所宜矣”。曆代醫家都很重視風濕病的雜合以治,并創制了很多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如婁玉钤主編的《中國風濕病學》就收載了上百種治療風濕病的方法。雜合以治這一基本原則,滲透到風濕病的預防、治療、調護等各個環節中。下面跟随作文庫知識百科了解一下吧!
一、中醫辨證論治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斷模式是中醫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早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匮要略》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學術特點,并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辯太陽病脈證并治”、“辯霍亂病脈證并治”、“痙濕暍病脈證治”、“瘧病脈證并治”、“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等篇,開創了中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先河。痹病的治療以辨證為基礎,痹病的辨證特别要注意辯虛實和辨寒熱。實為邪氣勝,要分辨邪氣的性質,或為寒勝,或為寒勝,或為濕勝,或為風勝。虛為正氣虛,要分辨是氣虛或是血虛,是脾虛還是腎虛等。辨證主要從患者全身的情況,肢體關節症狀特征,舌象、脈象的表現綜合進行分析。在辨證明确的基礎,施以恰當的治療方法。
二、針灸療法
我國最古老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針灸治病的記載。針灸療法也稱刺灸法。針灸法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刺工具從最早的砭石發展到九針,才有了正式的針法。九針為古代九種針形的統稱,出自《内經》。《靈樞經·官針》載:“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灸法,古稱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絨放在穴位上點燃後利用其溫熱性刺激、藥力滲透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三、拔罐療法
拔罐法古稱“角法”,今又名“吸筒療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用某種方法産生負壓而使杯罐洗着于皮膚,造成局部瘀血,用于治療疾病的方法。由于此法簡便易行,且有可靠療效,現已發展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四、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即按摩療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或者運動患者的肢體進行治病的一種療法。《素問》曰:“按摩可使筋節舒暢,血脈流通。蓋按其經絡,則郁之氣可通,摩其壅聚,則瘀結之腫可散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慓悍也,氣候疾利,按之以收斂也。”《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背俞之間,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按摩的作用,首先是通經絡,暢氣血,而具有消瘀、行滞、散腫、止痛的功效,并有增進局部營養、防止肌肉萎縮廢用、促進瘢痕變軟和修複損傷的作用。其次能調補氣血,固本複元,氣血流通便是補的結果。
五、敷貼療法
敷貼療法又稱“外敷”療法,是将藥物直接敷貼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清·吳師機認為:凡是服湯、丸能治愈的病證,也五一不可以改用“敷貼”而收效;無論内治、外治,凡病理可統者,用藥亦可統之。敷貼所用物品是按不同的方法将藥物制成的固體、半固體,依其性質和制法分為藥膏及膏藥。敷貼療法不僅可治療所敷部位的病變,亦可運用經絡腧穴知識選擇穴位敷貼,治療其他部位病變及全身性疾病。
六、外搽療法
外搽,一般與塗搽、搽擦同義,是将藥物制成液體或半流質藥劑,直接塗搽患處或同時合摩擦手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素問·血氣形志》曰:“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外搽藥物有祛風濕、鎮痛、消炎等作用,使用時通過搓擦,不但可起到按摩作用,還可增進藥物的滲透性。
七、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利用藥物煎湯,乘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熏蒸、淋洗的治療方法。它是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黏膜作用于機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串雅外編》中專立了熏洗門,詳細介紹了熏蒸洗滌等療法。清代吳尚先還提出,熏洗、熨、敷諸法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會引起虛虛實實的禍患。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熏洗時濕潤的熱氣能加速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緻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因此有利于血腫和水腫的消散。
八、熱熨療法
熱熨療法是用一些中草藥或其他傳熱的物體,加熱後用布包好,放在人體一定的部位上,做來回往返或旋轉的移動而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用火燒石塊熨治關節和肌膚疼痛的記載。熨法通過使特定部位皮膚受熱或借助藥力逼藥氣進入體内,起到舒筋活絡、行血消瘀、散寒祛邪、緩和疼痛等作用。
九、熱敷療法
熱敷療法是将一發熱的物質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上(如穴位),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局部肌肉松弛,起到消炎、消腫、驅寒濕、減輕疼痛、消除疲勞等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十、熱蠟療法
熱蠟療法是用液态或半固态的黃蠟、石蠟或地蠟,塗布或熱敷于局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簡稱“蠟療”,屬于溫熱療法的一種。蠟在加熱熔化後,塗敷在局部,使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增加汗腺的分泌,有利于血腫和水腫的消散。由于溫熱的作用,又能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能力,促進細胞的通透性和機體新陳代謝的進行。因此對各種慢性炎症如關節炎、滑囊炎及腱鞘炎等有良好的療效。蠟含有油質,對皮膚及結蹄組織有潤滑、軟化劑恢複彈性的作用,因此對關節強直、瘢痕攣縮、術後粘連和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等,有改善運動器官功能的作用。
十一、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是用注射器在人體腧穴中注入某些藥液或氣體等,通過經絡、腧穴、注入物等作用,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本療法有以下優點:具有針刺、注射物對穴位刺激及藥理作用的綜合效能;減少了針刺留針的時間,并且一般患者在穴位注射後即可随意活動;穴位注射後,機體吸收需要一定時間,可在穴位内維持較長時間的刺激;由于是穴位注射,藥物用量一般比常規偏低,所以可減輕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運動調節巧對風濕病
風濕中最主要的就是濕邪,濕盛則腫,病人常見關節腫脹。中醫認為預防風濕病,調節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的内在因素是關鍵。
首先要規律作息。若作息不規律,容易引起過度疲勞,疾病就會“纏身”。其次要做到飲食有節制。有一位病人,飲食毫無節制,退休前後痛風發作,關節疼痛異常痛苦。後來控制飲食,藥物才漸漸發揮作用,經過三個月的治療疼痛感才消除。堅持控制飲食,病情才沒有再發作。很多痛風病人在病情好轉後飲食沒有節制,病情才反複發作。
除此之外,體育鍛煉是調節肝腎不足的良方。很多患者因為關節疼痛而不做運動,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當人長期不動時,關節會越來越硬,最後就會想動也動不了了。運動也要因人而異,如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遊泳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水的浮力,可減輕脊椎的壓力,并且能活動全身關節;而類風濕的患者,可以堅持每天做八段錦;骨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容易出現骨質增生,應減少負重活動,如爬山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