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藥學中以及民間,用酒泡制中藥治療疾病有其獨特的療效。藥酒因此而成為我國特有的一個藥物品種。
藥酒,即含有某類藥物有效成分的酒。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于治療筋骨酸痛的藥酒,如大家所熟悉的五加皮酒、禁用豹骨酒、木瓜酒、國公酒、馮了性藥酒等;另一類是滋補酒,是用于滋補健身的,如人參酒、蛤蚧酒、三鞭酒、參杞酒、龜齡集酒、首烏酒、五味子酒等。
藥酒是将藥物浸泡于酒中,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溶于酒中,目的是利用酒的辛溫行散之性,以活絡通經。因酒本身也是一種藥物,有暢通血脈、散瘀活血、祛風散寒、消冷積、醫胃寒、健脾胃、提精神和引藥上行、助藥之力等功效,所以,酒和藥加在一起,可以增強藥效,服用也很方便。
藥酒是一種配制酒,是用白酒、黃酒、葡萄酒加入一定量的中藥,按比例配制而成的。藥酒的配制方法較多,家庭中可采用冷浸法,即把中藥研成粗末,密封浸泡在 50度以上的好白酒内,每日搖蕩一次,一般10-30天後就可飲服。 補藥浸的時間長一些,藥效更好。藥量與酒量的比例可掌握在1:8左右。第一次藥酒服完後, 還可酌加白酒再浸一次,然後濾去藥渣飲用。
用酒泡制中藥,可“引藥上行”,發揮“引經”作用,即更好的發揮藥效,對有适應症的老年人,服用對症的藥酒是有好處的。但藥酒也是酒,其主要成分是乙醇,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酒對人體健康有兩重性,有益也有害,主要與飲酒的量有關,少量飲酒有益,多飲有害。少飲可刺激食欲,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膽固醇的分解代謝;多飲則可損害肝髒功能,引起肝内脂肪沉積,并可誘發潰瘍病,幹擾營養素的吸收等。
所以,凡有消化性潰瘍、食管炎、胃炎、胰腺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炎、高血壓、心髒病等病史的老人,以不飲或少飲為佳。如遇感冒、發熱、咽痛及氣管炎等,均應停服。其他老年人服用藥酒時,也應注意選用藥酒要對症,用量遵醫囑或按用量說明,不得超過劑量,更不能拿藥酒當一般酒飲。有人以為補酒無礙,多喝一點也沒關系,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因為過量會引起不良反應。所以應當慎用。
服藥酒如為了治病,可以四季随時配制服用;而滋補類藥酒,冬令浸服尤 宜。根據民間習慣,可從冬至日起,連服二三個月,但也不必過于拘泥時日。服藥酒次數一般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半兩左右,不善飲酒的可在睡前服少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