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嬰幼兒時期對腸道微生物的破壞可緻成年肥胖

嬰幼兒時期對腸道微生物的破壞可緻成年肥胖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11 04:27:07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這就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肥胖的現象,有的人是後天引起的,有的人是在嬰兒時期就埋下的惡果,那您知道嬰幼兒時期對腸道微生物的破壞緻成年肥胖嗎?您知道肥胖的家族遺傳因素嗎?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肥胖帶來的危害,感興趣的朋友們趕快來看看啊。

  腸道微生物的破壞緻成年肥胖

  經過相關人士的多項研究發現在嬰幼兒時期對腸道中某些微生物的破壞是可能導緻成年肥胖的,但是也是可以通過對腸道中某些微生物的提前做準備也是可以預防肥胖和糖尿病的出現。

  細胞出版社于8月14日的Cell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活中這些微生物很早就決定其主人的新陳代謝, 而短期使用抗生素的嬰将會擾亂它們并導緻人類在成年期出現患肥胖的風險和代謝變化。

  這些對小鼠研究幫助研究人員确定哪些腸道細菌是對人類的健康代謝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以上的相關的研究信息是可以發現,一些被用來恢複那些已經使用救生抗生素的嬰兒的有益微生物,使用過抗生素的微生物是可以促進他們在成年健康代謝的,也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我們确定了嬰兒階段是新陳代謝特别容易受用抗生素破壞微生物這一環節的重要時期,”紐約大學蘭宮醫學中心權威研究員馬丁·布拉斯說。

  “這很明顯的讓我們在嬰幼兒期合理使用臨床實踐中的抗生素。”

  微生物深深植根于腸道,和這些抗生素的對抗使得嬰兒受到損害,同時對體重也有長期影響。

  幾十年以來,很多的畜民就已經來時非常好的利用了微生物的特點來給自己的家畜使用了适量以及低劑量的抗生素,從而來達到很好的生長和發育。

  布拉斯和他的團隊想探讨的确切的并且持續的使用抗生素的作用,以及識别可能防止潛在的有害健康的特定細菌影響。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給兩組老鼠進行長期低劑量的青黴素治療。

  他們發現,尤其是公老鼠, 早期接觸青黴素導緻老鼠成年後較大幅度的肥胖并産生了代謝差的健康問題。

  早期接觸抗生素也減少了幾種潛在的保護細菌的作用,加劇了高脂肪的飲食所導緻的肥胖的影響。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隻有從老鼠誕生到4周後停止使用抗生素這種情況足以導緻肥胖。

  此外,研究人員證明,造成這些代謝改變的是腸道微生物改變而不是抗生素本身:“我們的研究結果意味着,恢複良好的細菌可以防止早期抗生素使用量導緻的對長期代謝的不良影響,”紐約大學蘭宮醫學中心的的權威人士勞拉·考克斯說。

  “我們确定了四個可能保護新陳代謝的細菌,而且我們正在進行後續研究,即通過使用抗生素把這些細菌還原以确定是否可以防止發胖。”

  導緻肥胖的原因

  過年過節因素

  很多人對于過節真是又愛又伯,怎麼說呢?歡度佳節自然愉悅,心情頗佳,但是心情放松而引來的食欲大開就令人煩惱、尤其随之而來的體重驟增,可說是節日最可怕的的症侯群與後遺症

  比如說,端午節有香噴噴的棕子,中秋節有各式各樣的月餅,農曆春節免不了的大魚大肉,其他節日趕不完的應酬等等。面對這麼多的美食誘惑,不吃好可惜,吃了好後悔,體重就這麼節節升上去了。

  季節因素

  對于那些很注重維持體重的人而言、秋冬季節可真是嚴厲的考驗天氣冷,肚子經常覺得十分空虛,動不動就有饑餓感,吃夜宵、吃火鍋都是盡興快意的美事,長久下來,肥肉就不知不覺長在身上了。

  加上,冬衣較為厚重、贅肉藏在裡面看不出,很有可能一個冬季過去,體重也就迅速上升了。

  肥胖的家族遺傳因素

  我們可能有機會見到這種情形:一家子都是胖子。是說,肥胖是會遺傳的。研究發現,父母親如果都是體重超重的胖子,其子女肥胖的幾率高達20%。即使父母的體型适宜,其子女仍有可能因為後天的營養過剩、好吃少動而成為胖子。

  成長過程中飲食不當因素

  現代父母擔憂的事情越來越多了,不隻是孩子的學業和才藝,孩子的體重也成了關注的重點,因為一不留意,孩子就成了體重超重的小胖子了。

  現代飲食中有許多是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如可樂、炸雞、漢堡等。這些又偏偏是兒童、青少年最愛的飲食、加上事業繁忙而較少運動,自然就無法保持标準的體重了。

  懷孕生産因素

  不少女性平日對飲食的高熱量十分在意,但一旦開始孕育新生命時,就放松了警惕,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如此便吃出了驚人的體重。

  孕婦超胖不見得對胎兒有益,反而增加分娩的危險,而且還為産後身材的恢複增加了難度;若做月子時又大量進補,減重則難上加難。對女性而言,懷孕與分娩是對體重維持的一大考驗。

  的确有不少女性因此而肚皮松垮,體重居高不下,從此與肥胖結下不解之緣。

  更年期因素

  更年期婦女多數經曆懷孕生産階段。随着年紀漸長,以及激素分泌的改變,更年期婦女比年輕時期更容易發胖,而且肥胖後、減肥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忙碌生活中飲食控制不當因素

  忙碌的現代人,應酬似乎難以避免,如果對此不加節制,經常大吃大喝,暴飲展食,攝取的熱量自然相當驚人,長此以往,體重節節上升,是可以想象的必然結局。

  而且,有不少應酬都安排在晚上,甚至是連續應酬到夜宵。很多人沉浸在魚翅、鮑魚等高熱量美食的消迫當中,不知不覺

  就吃出了肥肥的肚子與水桶腰。應酬當中,還不隻是食物的熱量很高,份量也一定不少,因而應酬絕對是減肥大忌,對體重的維持很不利,所以最好能避免。

  還有一個許多人容易忽略的“隐形殺手”,那就是酒類與果汁等飲料,其熱量也相當的高,不能輕視,如果喝得太多,将有礙減重

  疾病或服藥因素

  有的人吃得不多,飲食也不過量,體重卻居高不下、歸咎原因,是疾病或藥物引起的體重增加。

  例如有的人胃腸功能特佳,長期以來都是吃得很多,形成了病态性肥胖、此時可能必須行胃間隔手術,才能有效降下體重。為治療疾病而服藥引起的肥胖、也時有所聞。

  例如,服用類固醇、抗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藥物,或是服用過量的維生素都有可能導緻發胖。

  情緒因素

  有些人情緒不佳的時候好想狠吃一頓,以釋放郁悶的心情。不過如此大吃大喝,毫無節制,對心情的抒解是否真正有益,不得而知,但是對體重的直線上升,肯定是大有幫助。

  情緒不好,希望借吃吃喝喝來一解千愁,不乏其人;情緒很好,要吃喝一頓,以茲慶祝,也大有人在。

  不管是什麼理由要大吃大喝,其實都是放縱自己的借口,說到底,暴飲暴食不僅不是調整心情的正确方法,而且還為自己的健康帶來傷害,給自己的身材造成麻煩。

  肥胖帶來的危害

  1.導緻血脂異常

  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

  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進食脂肪多,二是體内脂肪儲存多,三是高胰島素血症可增高血脂,四是血脂的清除有問題。

  2.增加腦血管病變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壓、血脂紊亂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壓、血脂紊亂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腦更容易出問題。首先,這種人容易發生大腦動脈粥樣硬化,他們的大腦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壓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引起危險的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組織纖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這種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就難以溶解,所以肥胖者容易發生腦血栓,也就是腦梗死。

  3.增加患高血壓的概率

  肥胖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在40—50歲的肥胖者中,高血壓的發生幾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個中度肥胖的人,發生高血壓的機會是體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輕度肥胖者的2倍多。

  4.增加心髒負荷

  有人發現,肥胖者心絞痛和猝死的發生率提高了4倍。這說明肥胖肯定會增加心髒的負擔,造成心髒損害。

  正常人體的心髒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收縮和舒張,維持着血液的循環流動。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儲存了過多的脂肪,所以血液總量也相應地增加了很多,心髒就會相應地增加收縮的力量。

  當心髒不堪重負時,它就無法再有效地泵血,就造成血液積聚在心血管系統的狀态,重者甚至出現明顯的心功能衰竭。

  5.導緻脂肪肝

  大約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肝髒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場所,然而肝内并沒有多少多餘空間來儲存它。

  在肥胖者體内甘油三酯合成與轉運之間的平衡發生了失調,肥胖者的脂肪酸攝入多,所以肝髒合成的甘油三酯也多。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積在肝髒内.結果形成了脂肪肝。

  6.增加糖尿病風險

  肥胖是發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而且,發生肥胖的時間越長,患糖尿病的幾率就越大。

  7.引起骨關節疾病

  肥胖可能引起的骨關節疾病主要有三種:骨性關節炎、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和痛風性骨關節病。其中發生最多、危害最多的是骨性關節炎。肥胖引起的骨性關節炎主要影響膝關節,其次可影響髋關節及手指關節等。

  8.肥胖者易患癌症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肥胖婦女更容易患子宮内膜癌和絕經後乳腺癌,肥胖男性則更容易患前列腺癌;而且隻要是肥胖者,無論男女都更容易患結腸癌及直腸癌。肥胖的程度越嚴重,上面幾種癌症的患病率就越高。

  結語:看了小編上文的介紹,您應該已經知道嬰幼兒時期對腸道微生物的破壞緻成年肥胖是真真實的了吧,您也應該已經知道導緻肥胖的家族遺傳因素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學到的有關肥胖帶來的危害分享給誰身邊的小夥伴們呢?那還等什麼,趕快行動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