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怎麼判斷腸胃是否健康

怎麼判斷腸胃是否健康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11 05:52:01

  怎麼判斷腸胃是否健康(認識腸胃要健康就要懂)(1)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種說法:“闌尾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留下的一段沒有生理作用的腸子,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還經常會發炎,招來疾病,所以還是切掉比較好。”的确,闌尾經常可能發炎是真的,不管是急性闌尾炎還是慢性闌尾炎,疼起來都是鑽心剜骨。但闌尾真的是可有可無的嗎?闌尾作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真的能夠随随便便一切了之嗎?

  答案是否定的,大家聽到的這種說法是以前醫學不夠發達時候的錯誤觀念。現在,關于闌尾的作用我們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我就給闌尾正個名,大家以後也不要再誤解、錯怪闌尾了。

  闌尾的位置在盲腸的末端,位于腹部的右下方,是盲腸與回腸之間的一根細長彎曲的盲管。闌尾的根部連于盲腸的後内側壁,遠端是閉鎖并遊離的,活動範圍因人而異,又因為受到系膜等的影響,闌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闌尾沒什麼作用,所以隻要一發炎就把它給切掉了。但是,今天我們已經不再這麼認為。我們已經知道,雖然通過手術摘除闌尾不會給我們帶來永久性的傷害,但也可能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

  闌尾的管壁内含有大小不等數量豐富的淋巴小結,這些淋巴小結對于 人體自身的免疫來說十分重要,擔負着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大重任。而且,闌尾屬于消化系統,能夠分泌多種消化酶和多種其他物質,還能夠分泌促使腸道蠕動的激素和與生長有關的激素等​‍‌‍​‍‌‍‌‍​‍​‍‌‍​‍‌‍​‍​‍‌‍​‍‌​‍​‍​‍‌‍​‍​‍​‍‌‍‌‍‌‍‌‍​‍‌‍​‍​​‍​‍​‍​‍​‍​‍​‍‌‍​‍‌‍​‍‌‍‌‍‌‍​。所以,即便是闌尾炎患者,我們現在也不建議大家輕易切除,主要是為了防止免疫功能出現失調。另外,切除闌尾後,很可能會出現一些令人痛苦的并發症,如腸粘連、腸梗阻、神經損傷、傷口感染、闌尾殘端炎、疤痕增生等,尤其是疤痕增生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煩惱,疤痕體質者更不能輕易做闌尾切除手術。

  不過,對于已經超過60歲的朋友,如果得了闌尾炎,倒是可以考慮把闌尾切掉。因為,當胎兒出生後,淋巴組織就開始在闌尾中少量地積聚起來,在20~30歲這一時期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開始迅速下降,到了60歲後便會完全消失。所以,老人的闌尾倒可能真的沒什麼作用了,但兒童和青年時期的闌尾,具有發達的淋巴組織,是人體的免疫器官之一,還是有着比較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闌尾還有保護“好細菌”的作用。2007年,美國研究人員曾發現闌尾能幫助有益菌存活并進入結腸栖息繁殖,所以稱闌尾是益生菌的“庇護所”。另有日本研究人員做了實驗,對比研究了切除闌尾的實驗鼠和沒有切除闌尾的實驗鼠,發現切除闌尾的實驗鼠大腸内的某種免疫細胞數量減少了一半,同時還發現其大腸内的細菌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因此他們确認,闌尾對于保持腸内細菌環境的平衡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對于切除闌尾我們一定要持更加慎重的态度,盡可能地善待它而不是除掉它。

  怎麼判斷腸胃是否健康(認識腸胃要健康就要懂)(2)

  雖然食物是在胃腸裡面被消化吸收的,但說到底,胃和腸隻是器官,它們為消化吸收提供場所,而真正把食物轉化為人體能夠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幕後功臣”,是各種消化液。我們說腸胃是人體的營養生産中心,那麼消化液就是生産中心裡不同工種的工人,默默無聞地勞動着,讓消化食物這條生産線得以有條不紊地運作起來。所以,我們每天能夠獲得足夠的精力和體力,這還得好好感謝腸胃中的各種消化液。

  總體來說,我們身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和大腸,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腺、肝髒、胃腺和腸腺,這五種消化腺都可以分泌消化液,所以,食物的消化過程是唾液、胃液、胰液、膽汁、小腸液這五種消化液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在我們一一來看。

  首先是唾液。唾液的pH值,也就是酸堿度是6.6~7.1,接近中性。成人每天分泌的唾液為1~1.5升,其中水占99.4%,其餘為唾液澱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無機物等。唾液中這些成分的作用分别是:水分可以濕潤口腔和食物,方便吞咽;唾液澱粉酶能夠将一部分澱粉分解為麥芽糖;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接下來是胃液。胃液的pH值為0.9~1.5,呈強酸性,成人每天分泌 的胃液為1.5~2.5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酸(鹽酸)、黏液和胃蛋白酶,此外還含有鉀鹽、鈉鹽等一些無機物。鹽酸除了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還有以下的作用:為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提供相對适宜的酸性環境;抑制或殺死胃内的細菌;鹽酸進入小腸後還能促進小腸液、胰液和膽汁的分泌。黏液覆蓋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層黏液膜,有潤滑作用,使食物比較容易通過,可以保護胃黏膜不受食物中某些堅硬成分的機械損傷。另外,黏液呈中性或偏堿性,能夠中和鹽酸,可以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從而有效地防止鹽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酶,能促使蛋白質分解為蛋白胨以及少量多肽。

  再來看胰液。其pH值是7.8~8.4,呈堿性,成人每天分泌的胰液為1~2升,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氫鈉、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等。碳酸氫鈉能夠中和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鹽酸,并且為小腸内的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堿性環境。胰蛋白酶原進入小腸以後,被小腸液中的腸激酶激活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将其餘大量的胰蛋白酶原迅速激活為胰蛋白酶,同時也可以将糜蛋白酶原激活為糜蛋白酶,最後,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質,将蛋白質分解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胰澱粉酶和少量的胰麥芽糖酶,可以分别促使澱粉和麥芽糖分解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膽汁的協同作用下,可以促使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由于胰液含有可以消化三種主要營養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種。

  然後是膽汁。成人每日分泌的膽汁為0.8~1升。大家注意,膽汁并不是膽囊分泌的,而是由肝細胞分泌的,隻是在膽囊内貯存。當食物進入 口腔、胃和小腸時,會反射性地引起膽囊收縮,膽汁便由總膽管流入十二指腸。膽汁中沒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膽鹽和膽色素。

  膽鹽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極細小的微粒,以便與胰脂肪酶充分接觸,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與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等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便于人體對這些物質進行吸收。我們人類的膽色素主要是膽紅素,膽紅素呈橙色,是紅細胞被破壞以後的産物。當紅細胞大量被破壞或肝髒和膽道功能受到損壞時,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會升高,從而使皮膚和黏膜等組織被染成黃色,也就是臨床上所說的黃疸。

  最後就是小腸液了。小腸液由小腸黏膜中的小腸腺所分泌,小腸液的pH值約為7.6,呈弱堿性,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腸液為1~3升。小腸液中除了水和電解質外,還含有黏液、免疫蛋白、腸激酶和小腸澱粉酶,弱堿性的黏液能保護腸黏膜,避免其受到機械性損傷和胃酸的侵蝕,免疫蛋白能抵抗進入腸腔的有害抗原,腸激酶和小腸澱粉酶可以起到消化食物的作用。

  現在,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各種消化液在腸胃這個營養生産中心是怎麼工作的了吧。這些消化液就像是催化劑一樣,對食物中的成分進行化學性消化,并将有用的和沒用的物質分解開來,從而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營養,汲取能量,保證我們各項身體機能正常發揮作用。

  怎麼判斷腸胃是否健康(認識腸胃要健康就要懂)(3)

  我相信一看到“細菌”兩個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殺菌”,恨不得拿消毒液把它們立刻都斬盡殺絕。如果是這樣,那麼我想你一定要失望了,因為我們的腸道就像是一個龐大的細菌王國,生活着數不盡的細菌,不僅殺不幹淨,并且,其中有些細菌“殺不得”。

  雖然大家對細菌的印象非常差,甚至是深惡痛絕,但大家必須弄清楚一個事實:這些被我們一棒子打死的細菌,并不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有相當一部分細菌,在維系着我們人體的部分消化代謝功能,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細菌,我們甚至會難以保持健康。

  對于痛恨細菌的人,在看下面的内容之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可能無法想象,我們的身體裡,有大約2千克重的細菌,成人光腸道内就生存着400種左右,總計約腸道菌群,人體最奇妙的“生态圈”

  我相信一看到“細菌”兩個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殺菌”,恨不得拿消毒液把它們立刻都斬盡殺絕。如果是這樣,那麼我想你一定要失望了,因為我們的腸道就像是一個龐大的細菌王國,生活着數不盡的細菌,不僅殺不幹淨,并且,其中有些細菌“殺不得”。

  雖然大家對細菌的印象非常差,甚至是深惡痛絕,但大家必須弄清楚一個事實:這些被我們一棒子打死的細菌,并不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有相當一部分細菌,在維系着我們人體的部分消化代謝功能,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細菌,我們甚至會難以保持健康。

  對于痛恨細菌的人,在看下面的内容之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可能無法想象,我們的身體裡,有大約2千克重的細菌,成人光腸道内就生存着400種左右,總計約100萬兆個細菌​‍‌‍​‍‌‍‌‍​‍​‍‌‍​‍‌‍​‍​‍‌‍​‍‌​‍​‍​‍‌‍​‍​‍​‍‌‍‌‍‌‍‌‍​‍‌‍​‍​​‍​‍​‍​‍​‍​‍​‍‌‍​‍‌‍​‍‌‍‌‍‌‍​。100萬兆是個什麼概念呢?1兆是100萬,100萬兆就是1萬億。全世界人口才幾十億,我們每個人腸道内的細菌數量就是全世界人口的幾千倍!大家可以自己想想這是個什麼概念。

  看到這些數據,有密集恐懼症或者潔癖的讀者,是不是已經感到毛骨悚然了?其實大家大可放心,在腸道這個細菌王國裡,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都會遵守“和平共處”的原則,菌群之間也存在着生态平衡關系,它 們之間有一條特殊的生物鍊,隻有當這個生物鍊在某些情況下被打破,才會對我們産生影響,我們才會生病。所以,即便腸道裡面有那麼多細菌,我們大多數情況下也可以保持健康。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腸道裡面的細菌分成三類: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

  首先是“好細菌”,我們把它叫作益生菌。主要有各種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數量最多,對人體有益無害,是保持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們的主要作用包括:合成各種維生素、參與食物的消化、促進腸道蠕動、抑制緻病菌群的生長、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質等。如果腸内的益生菌菌群占優勢,腸内環境會相當良好。

  然後是大家真正應該讨厭的緻病菌,它們害多益少,是“壞細菌”,主要代表有威爾斯菌,此外還有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綠膿菌、韋永氏球菌等。這些緻病菌會産生對我們身體有害的物質,如緻癌物質、引起高血壓的物質等,這些有害物質不僅加大了肝髒的負擔,而且會使全身的免疫力下降。

  “壞細菌”如果在腸内大肆擴張勢力,腸内環境就會迅速惡化,大便也會發出惡臭,嚴重的話會出現消化機能衰退首先是“好細菌”,我們把它叫作益生菌。主要有各種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數量最多,對人體有益無害,是保持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們的主要作用包括:合成各種維生素、參與食物的消化、促進腸道蠕動、抑制緻病菌群的生長、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質等。如果腸内的益生菌菌群占優勢,腸内環境會相當良好。

  然後是大家真正應該讨厭的緻病菌,它們害多益少,是“壞細菌”,主要代表有威爾斯菌,此外還有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綠膿菌、韋永氏球菌等。這些緻病菌會産生對我們身體有害的物質,如緻癌物質、引起高血壓的物質等,這些有害物質不僅加大了肝髒的負擔,而且會使全身的免疫力下降。

  “壞細菌”如果在腸内大肆擴張勢力,腸内環境就會迅速惡化,大便也會發出惡臭,嚴重的話會出現消化機能衰退的後果。同時,腸内環境惡化又會導緻身體的老化,如果置之不理,這種惡性循環會一直持續下去,整個身體機能都可能會衰退。因此可以說,腸道内的這些“壞細菌”,是我們生病甚至短壽的重要“兇手”,大家如此厭惡痛恨細菌也正是深受“壞細菌”之害。

  最後一類就是不好不壞的中間派,不過這些細菌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 變的,常常會根據腸道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比如大腸杆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它們益多害少,和有益菌一起對腸道的健康發揮作用,但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會轉化成有害菌,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身體健康時,腸道裡面的這三種細菌是相互制約、和平共處的。但是這種健康的平衡狀态也會被打破,主要受到以下四種因素的影響:

  人體自身的因素,包括腸道的酸堿性、膽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腸道的蠕動、腸道黏液的分泌、腸道表皮的脫離等;人所處環境的因素,比如環境壓力、外地出差等;飲食因素,攝入不可消化的纖維或藥物等;細菌自身的因素,比如細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營養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營養競争、相互抑制作用、協同作用等)。

  一旦這四種因素對腸道細菌施加了不利的影響,就可能會讓益生菌的數量大大地減少,有害細菌的數量反而會瘋狂增長,于是,腸道菌群的平衡狀态就會被打破,我們就會生病。所以,為了保證腸道的正常運行,我們首先需要保證腸道各菌群和諧相處,這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這裡,我還想再次提醒大家,不要試圖消滅所有有害細菌,隻保留益生菌,首先那是不可能的,另外,益生菌和人體自身的因素,包括腸道的酸堿性、膽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腸道的蠕動、腸道黏液的分泌、腸道表皮的脫離等;人所處環境的因素,比如環境壓力、外地出差等;飲食因素,攝入不可消化的纖維或藥物等;細菌自身的因素,比如細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營養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營養競争、相互抑制作用、協同作用等)。

  一旦這四種因素對腸道細菌施加了不利的影響,就可能會讓益生菌的數量大大地減少,有害細菌的數量反而會瘋狂增長,于是,腸道菌群的平衡狀态就會被打破,我們就會生病。所以,為了保證腸道的正常運行,我們首先需要保證腸道各菌群和諧相處,這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這裡,我還想再次提醒大家,不要試圖消滅所有有害細菌,隻保留益生菌,首先那是不可能的,另外,益生菌和有害菌誰多誰少都不好,有害菌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假如腸道裡真的沒有有害細菌了,那麼益生菌的能力也會變弱,這樣一來,當外來細菌入侵人體之後,益生菌就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把它們消滅掉,那我們就隻能任由外來細菌欺 負了。

  人體的奧秘無窮無盡,我們對龐大複雜的腸道菌群的了解,目前僅僅隻是冰山一角,沒有誰能說出每一種腸道細菌的名字以及作用。我們隻能說,這些細菌群體之間的正常運作、良性競争對我們身體是有好處的,正是這種競争機制,讓人體的抵抗力得以形成,正是這些菌群間的相互制約,為我們的身體健康搭建起一道穩固的屏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