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劍川縣雙河村一帶居住的納西族,他們的居住地海拔達到了2300~2800米,因為氣候惡劣,常年氣溫較低,所以火塘對于他們來說,不隻是取暖的工具,更是制作美食的一種重要形式。
火燒粑粑是以當地種植的小麥為原材料,小麥磨面發酵以後,手工揉捏成餅狀,便直接用火塘的炭灰埋起,進行烘烤。
把粑粑放入炭灰中後,慢慢地屋裡彌漫着小麥的香甜味,當味道越來越濃,粑粑變得金黃時,就可以出爐了。
出爐的粑粑溫度較高,要三個人輪流吹吹打打才能乘熱把它們表面的炭灰吹打幹淨,因此火燒粑粑在當地又稱“三吹三打”。這延續了幾百年的美食,不僅是納西族人舌尖美味的一種揮之不去的眷戀,更是納西文化曆史濃厚曆史的積澱。
納西族愛吃面食,尤其愛吃粑粑。火燒粑粑起源于古代茶馬古道的馬鍋頭。馬幫們在茶馬古道上走,有時候一走幾天都沒有人煙,為了帶足幹糧,他們制作了火燒粑粑。據說用火燒出來的粑粑,裝上十天半月也不會壞。而現在的人愛吃,是因為這種粑粑麥香味濃,越嚼越香越甜,越吃越愛吃。
來源:果秋了、大理電視台
歡迎關注掌上麗江微信公衆号(ID:zslijiang) 勾搭小編請加(WX:hejialei199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