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是南方常見的米類,許多的美食也都是通過糯米而非普通的白米制作而成。糯米制作的傳統食物除了最常見于我們端午節的粽子之外,還在台灣有着一個非常有名的小吃。
那麼,本期了解台灣小吃糯米腸的制作方法。
糯米腸或簡稱為米腸,是一種米類小吃,見于廣東潮汕地區、台灣、朝鮮半島等地,将調味後的糯米塞入洗淨後的豬大腸,成為攜帶方便的糯米腸,亦稱為米腸、大腸等。維吾爾族與錫伯族人也喜歡糯米腸,但不一定用豬腸。在閩南或台灣地區,由于處理的過程,可能将米腸或香腸類食物的稱呼為灌腸。
糯米腸起源于鹽源縣泸沽湖畔,據說那裡世代居住的納日人在殺豬後會将半熟米、血、鹽、豬油、花椒、五香等混合物裝入豬的大腸或者小腸内,卷成圈後再煮熟,以此贈送家族親朋。
材料:豬腸300g、糯米250g、花生50g、闆栗150g、香菇125g、蝦米50g、食鹽5g、雞精5g、五花肉50g
步驟:
1、糯米先浸泡三小時後瀝幹水分。
2、腌制五花肉。
3、爆香香菇粒和蝦米,再加其餘配料和調味和帶少許水分的糯米拌勻。
4、豬腸用食鹽内外洗淨,分成長約20CM的長段,紮緊一頭。
5、釀料進豬腸約為豬腸的70%,留下30%的長度以便熟時收縮。用棉線紮緊(也可用竹簽紮緊)。
6、鍋内水煮開,投入糯米腸,火路先武後文,至糯米熟。切件後蘸甜醬即可。
糯米腸隸屬于廣義的香腸,不過内餡以糯米為主。生的長糯米經過浸泡後與絞肉、蝦米、紅蔥頭一起快炒,并加入醬油、米酒、鹽等調味,成為糯米内餡。之後再将糯米内餡灌入處理過的豬大腸中,即是所謂的糯米腸,然後再予以蒸熟,便可食用。一條糯米腸長度約為10至15公分,直徑則在3公分至4公分之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