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又名大豆,自漢代至今稱呼大豆,菽起源于中國。
龍山時期,菽最早栽培已有五千年曆史。菽是發源于中國的稻、黍、粟、菽五谷中馴化最晚的禾本植物。
《春秋·考異郵》:“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衆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在古代,馴化後的大豆可以食用,比如馴化後的黃豆。古人會制作豆腐、豆芽、蛋白肉、腐竹等等,還會制作腐乳、醬油等等。
商周時期,大豆已用來制作大豆油。
菽作為五谷之一,蛋白質含量約為40%,約為稻、麥、黍、粟的5倍,比動物和魚類的蛋白質含量高了近一倍。菽為人類生存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質。
大豆除了人類食用,可以作成飼料飼養動物,工業上也使用。
古代,農業對于華夏大地的先民,是關乎生存延續的大事,民以食為天。
天降陽光雨露,是賜予;地産糧食蔬果,是承載。
天地人間,勞動者們把生命交付給農時節氣,把汗水揮灑到大地農田,祈盼豐收與收獲。春夏秋冬的循環更叠,華夏先民們在歲月的輪回中辛勤勞作,繁衍生息,締造農耕文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