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玮/文(頭條号簽約文章)
今天我們所有的吃法其實都是沿襲古法而來,欲弄明白豬蹄之事,得先看看古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
孔子曾經說過:“割不正不食”,這一主張不僅是儒家的飲食主張之一,更是古代禮法的一部分。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強調割不正不食?這一主張遵循的又是怎樣的法理?那麼,具體什麼樣的割法才叫“割正”,怎麼樣又叫“割不正”呢?
1、豬蹄以左為貴
古人關于飲食的很多禮法規定都記錄在《周禮》、《禮記》和《禮儀》裡,合在一起統稱為“三禮”,是儒家十三經的必讀經典。
用俎盛犧牲的意思是為了表示,凡是祭祀,必有恩惠施舍給參加祭祀的助祭者。在祭祀完畢後,大家都要分發祭品。身份高貴的人就拿前面貴重的骨頭;而身份低賤的則拿後面的骨頭,以示尊卑有序。
即使身份再高貴的人也不允許重複拿,即使身份再貧賤也不能空手而回。這是為了顯示恩惠的公平。
孔子之所以說出“割不正,不食”的言論,從這個《禮記》的祭統來看,顯然他說的不是指吃飯的矯情,而是為了維護這種尊卑觀念和秩序。這才和他一貫的思想相統一。
即使到今天,我們其實依然還部分地延續了這種傳統,就鹵豬蹄來說,顯然前蹄要比後蹄貴重,真正上好的鹵豬蹄那必須是前蹄才有味道。北京菜中著名的涼菜豬蹄凍,那也必須是前蹄才行。
今天的我們損人時之所以說别人是賤骨頭,也就是這麼來的。
2、動物内髒的該怎樣吃?
這是從切割分解牲肉分類的貴賤來強調“割正”的嚴肅性,即使在對髒器的切割上,也有一定之規。
在《禮記·少儀第十七》篇中,就特别強調了具體的切割之法:
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這句話中的“離”也是一種分割的方法,特指食肺的一種切割方式;不提心的“提”字,有“到”的含義。
意思是說:切割牛羊的肺時,不能割到肺的中心。
在周代,牛羊的肺,根據需求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食肺,就是直接用于吃食的肺;一種是祭肺,就是特指在祭祀的時候用的肺。這兩種不同用途的肺切割方式也各有不同。
食肺的切割,要求在切割時,不能割到中心位置,要保證連而不斷絕。這種切割法就叫作“離”,即所謂的“離而不提心”。我們熟知的成語“離心離德”所取的也正是這個切割法的含義,心如果離了,“禮”和“德”也沒有了。
古人之所以這樣切割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行使食前祭禮的需要。這樣切割,便于食者在進食前掐着中間部位向神靈和宗祖行使敬獻之禮。(注:根據禮制,古人吃飯前必須行使祭禮,以示感恩。)
另一種切法的肺,叫祭肺。祭肺則完全就是為了在大型祭祀時用的祭品。這種祭肺的切割之法要求就要完全分離肺體。因此,這種肺又叫切肺。
可見,古法的刀工之切割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法理,這是“禮法”和“秩序”的一種象征,也是對神靈和先祖保持敬意的一種體現。
故此,割不正那顯然是不能食用的,因為一旦食用了“割不正”的食物,那就意味着地對禮法和秩序的破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