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山東省有着豐富的飲食文化,飲食民俗别具一格。魯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包括濟南菜、膠東菜、孔府菜和其他地方菜,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山東人以面食為主,那麼,關于山東的飲食民族有着怎樣有趣的美食典故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炊具
鐵鍋,又稱大飯鍋、大鍋。常見有大小不等的八印、七印、六印、五印、四印的數種。
鍋蓋,木制,有梁與把手,以梧桐木為料者最佳,又常以七塊或八塊木闆拼成,諺曰:“鍋蓋,鍋蓋,七塊,八塊。”沿黃河農村,多用高粱稭稈串制鍋蓋,名叫鍋拍,文登稱之為蓋子,用以墊在鍋蓋下,防蒸汽下流。
鍋台,又稱鍋頭。分鍋台面子、鍋台後、鍋門臉子、竈口、鍋底洞等部分。
風箱,又稱風匣、風掀。用以吹火。
燒火棍,用以撥調燃燒柴草,有鐵制的,也有取樹枝條使用的。
箅子,架設鍋中,用以蒸食品。
柯杈子,又稱箅梁。用“丫”形樹枝刻制,架設鍋中,用以飯。
飯甑子,陶制,盤形,通體布許多孔眼,蒸食物時扣在鍋底。
菜墩,切樹根木一輪為之,用以切菜剁肉。
菜闆,用以切菜切肉等。
案闆桌,加工面食的用器。
菜刀,一般為長方,萊州三山島漁家皆備有尖形刀,用以洗魚、撬蛤蜊。
菜沖,用以擦蘿蔔絲、土豆絲等。
笊籬,有鐵絲編、柳條編二種,用以從熱水中撈取食物。
面闆,用以加工面食的菜闆。
擀面杖,又稱擀杖。用以擀制面條、面葉、制餅。
骨匙,用豬、牛、羊骨制成,包包子、餃子用以挑餡。
小擀杖,用以擀制包子皮、餃子皮。
火燒闆,圓形厚闆,兩側有柄,做火燒(燒餅)時,用以壓面坯。
瓢,對割葫蘆制成,農家有水瓢、面瓢之分。
鏟子,也稱鍋鏟、戗鍋刀兒。鐵制,小木柄,用以炒菜、刷鍋等。
筷籠子,又稱箸籠子、筷筒子等。裝筷子的器物。
碗櫃,又稱碗櫥、飯櫥。收拾餐具與食品的櫃櫥。
炊帚,一般用一種高粱穗草,(俗稱炊帚草)紮綁制成。
面盆,陶制,質地厚實,用舊光滑,俗稱“新盆不如舊盆調面光”。現今用搪瓷盆、鋁盆的越來越多。
果模,俗稱磕子。木雕刻,有大小深淺的各種花紋,節慶時用以制作面食。
油罐,粗瓷質地,配以鐵制淺勺,不用時,勺即挂在罐邊。
小筐、淺子,以去皮柳條編制,用以盛裝食物。
飯簍子,以去皮柳條或桑條編制,用以裝盛食物懸挂梁頭,招遠地方流行一種蓋子連在簍系的飯簍,可防貓鼠,俗稱“氣死貓”。
鏊子,平底無沿鐵鍋,用以烙制煎餅,魯中、魯西南廣泛流行。
油擦子,又稱油布子。攤煎餅往鏊子上擦油用,15厘米見方,有三五層布疊縫而成,上有把。
煎餅劈子,滕州民間流行,用竹片削成,2尺長,寬端1寸多,另一端漸窄,梢頭或圓或尖,兩側有刃,用以攤刮煎餅。
煎餅筐,用柳條或麥草編制,圓形,直徑3尺多,邊沿高3——4寸。臨沂地方則多用直沿黑陶盆盛煎餅。
小單餅鏊,用以除去熟煎餅中的水分,使之更耐儲存,俗稱“拓煎餅”。
煎餅筢子,滕州稱之為抹子。木制,用以攤煎餅。
爐竈,陶制,于其上架鏊子。
平鍋,平底有沿鐵鍋,用以烙制厚餅。
水缸,用以儲水。
水壺,有陶制、鋁制、鐵皮數種,用以煮開水。
二、食具
飯盆,用以盛粥、面條等。
勺子,有銅、鐵、鋁、木、椰殼(俗稱瓜簍勺子)數種,用以分盛飯菜。
筷子,多用竹木筷,偶有銀、象牙、骨筷等。
羹匙,亦稱調羹、小勺。
碗,有瓷、陶、沙陶數種,小孩常用柳木碗,時興鋁制、搪瓷碗。
盤,有菜盤、魚盤、湯盤等分别。
碟子,用以盛小菜。
湯盆,用以盛湯菜。
飯盤,長方形,木制,四周有擋,又稱圓盤(龍口一帶)、傳盤(青州一帶),用以端飯菜。
茶壺、茶碗(又稱茶杯)、茶盤、茶葉筒(或盒)。
酒壺、酒杯(或稱酒盅)。
火鍋,傳統火鍋為銅制,集炊具與食具于一體,多于冬季使用。
砂鍋,亦多用于冬季做菜。
孔府的餐具最為考究。最珍貴的一套食器為清代乾隆皇帝恩賜的銀質大宴食器,由404件主副配合大小器皿組成,可供上190多道菜肴。壽宴所用的“高擺”餐具,有瓷、銀、錫多種質料,有方、圓、元寶、雲彩各種形狀,有盛名菜的專器,有帶水池子的餐具,下設熱水池為飯菜保溫,喝湯的小碗隻盛一口湯,名為“口湯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