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的土筍凍
第一次吃土筍凍的時候是被媽媽強行喂到嘴裡的,憋着一口氣吞下去,感覺還可以,又吃了一小碗。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土筍凍的書面記載——清代的周亮工所著的《閩小記》。他是這麼描述的,「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于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
而民間主要流傳鄭成功發明土筍凍和戚繼光發明土筍凍這兩種說法。
鄭成功奉命攻打台灣的時候出現糧草緊缺的問題,但又堅持不接受老百姓的資助,所以必須得吃飯的将士們到海邊挖「土筍」來熬成湯食用。有一天,鄭成功沒有讓将士幫忙熱湯,直接食用了凝成凍的土筍湯,沒想到味道比湯的味道好得多。這讓鄭成功無意中發明了土筍凍。
戚繼光率兵到東南沿海抵抗倭寇,也像鄭成功的軍隊一樣出現糧食緊缺的情況,他們也到海灘上捉海鮮吃,無意間捉到了一種「海蚯蚓」。等戚繼光用餐的時候隻剩下凍成塊的「海蚯蚓凍」,他帥氣地拔劍挑了一塊品嘗,「哇塞,沒想到味道如此鮮美。」從此,土筍凍流傳開來。
從周亮工的《閩小記》中得知其在閩11年中(公元1647-1658年)就常食土筍凍了,然而鄭成功是在公元1661年駐軍廈門,說明了鄭成功發明土筍凍的說法是一個傳說。根據《泉州曆年大事年表》記載戚繼光在公元1564年到過安海抗倭,所以非得找個故事,戚繼光和他的部将發明土筍凍聽起來還比較靠譜的說法。
當然,傳說無從考據,無論是誰發明了土筍凍,也不會影響吃貨們的心情,有吃的開心就好。但是很多人吃過土筍凍,卻很少人見過土筍凍的原本面目。其實,土筍是生長在海灘和泥沙中的一種軟體小動物——海沙蟲;閩南把它叫做沙蟲,又名「黑土蚯」。它長這樣子。
清洗過的沙蟲可以看出黑褐色的小身軀,拇指長短的沙蟲還拖着一條細長且能夠伸縮自如的「尾巴」。清洗前又是另一幅樣子(密集恐懼者慎點)。
用流水将新鮮的沙蟲放養一天
第一步,用流水将新鮮的沙蟲放養一天,讓它們享受生命中最後一次的「沐浴」。
第二步,給沙蟲們做「馬殺雞」,開膛破肚擠出内髒,如果沙蟲數量多,那就将他們倒在地上,穿上水鞋踩在它們身上使内髒擠壓出來。再次清洗幹淨。
第三步,把幹淨的沙蟲放入裝有清水的大鍋中,加入适量的鹽、味精,用高火熬煮,直到沙蟲身上的膠原蛋白融入開水中,呈現出粘糊狀。
淋上醬油醋、酸梅醬等調料,口感更佳
第四步,将煮好的土筍湯分到小碗中,冷卻後将其放入冰箱冷藏2個小時。制作好的土筍凍在樣子和口感上和果凍相似,晶瑩剔透、鮮嫩爽口、有「彈彈彈」性。
土筍凍搭配适量的酸蘿蔔或者海蜇皮,淋上醬油醋、酸梅醬等調料,口感更佳。
敢吃土筍凍的人認為其味道如上所述。還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山裡有冬蟲,海裡有星蟲。」(星蟲指的是土筍凍)評價了土筍凍營養價值高。其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顔等功能。
但是,拒絕吃土筍凍的人則是無法接受沙蟲的樣子和做法或是吃起來的味道令人産生強烈的恐懼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