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的數字有多可怕?多年以前,我曾經開設過一個博客博客的平台很小衆,很多人可能根本沒聽過這個平台的名字但在當年,因為它主打簡潔、清新的視覺風格,吸引了很多文藝青年,産生了現在看來較高質量的自媒體作品我也習慣把日常的讀書筆記、随筆、私下哼哼的小詩歌,發布到那個博客上當時,還沒有流量變現、内容創業、“做号”這些概念,博客不過是興之所至的記錄,管他冬夏與春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失蹤的數字有多可怕?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多年以前,我曾經開設過一個博客。博客的平台很小衆,很多人可能根本沒聽過這個平台的名字。但在當年,因為它主打簡潔、清新的視覺風格,吸引了很多文藝青年,産生了現在看來較高質量的自媒體作品。我也習慣把日常的讀書筆記、随筆、私下哼哼的小詩歌,發布到那個博客上。當時,還沒有流量變現、内容創業、“做号”這些概念,博客不過是興之所至的記錄,管他冬夏與春秋。
互聯網産品一茬接着一茬,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博客時代過去以後,我也逐漸告别了寫博客的習慣。直到有一天,想起年少時那段“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日子,回憶起當初的登錄賬号,想要回到博客緬懷一下青春期。結果,隻發現了“404”的關站公告。我懊悔自己沒早一點發現這個事實。盡管當初的文字陸陸續續都有備份,但要從積灰的老硬盤裡找出來,恐怕并不容易。
這兩天,有一條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QQ開通了注銷賬号的功能。有網友諷刺,這大概是QQ開設的“最沒用”的一個功能了,即便在微信等移動通信軟件普及之今日,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注銷QQ号吧。然而,很多人大概又不得不承認,已經記不清上次登錄QQ是在什麼時候了,甚至現在QQ賬号最有用的功能就是另開一個“吃雞”遊戲的小号——大号,自然還是默認使用微信賬号的。
其實,一個QQ号不僅是一串數字,一個識别身份的賬号。對很多中國網民而言,QQ号意味着初次觸網碰撞出來的數字火花,意味着當初和網友聊天的情感密碼,也可能意味着QQ空間等90後曾經熟悉無比的社交平台。注銷了賬号,意味着告别了這段在互聯網海洋裡初學遊泳的珍貴記憶。
數字信息的遺骸,就這麼快埋葬在了産品叠代的沙塵暴裡。說起來,這真是讓人凄婉哀憐獨憂傷。
理論上說,如果做好備份,即便博客關站、QQ注銷,你的個人信息依然可以長久地保存,如果要給一個期限的話,也許是一萬年。但是,正因為數字信息的保存方法太過便捷,反而限制了保存的效度。多年以前,你把老照片、舊筆記刻錄成光盤,仔仔細細地新建一層層文件夾,如今找不到或讀不出來,數字信息的保存就失去了意義。對了,現在的00後大概從來沒見過3.5英寸軟盤這種東西,更難找到讀取軟盤的驅動器,但在以前,我們保存文件,還不得不等待電腦吭哧吭哧往軟盤裡寫入數據好長時間。
這其實構成了數字時代的一種謬論:你越以為可靠的儲存方式,越有可能經不起時代的檢驗、歲月的摧殘。數字信息保質期長,并不意味着它真的永遠新鮮。不信?你試着打開一張2001年的新聞網頁。美國“9·11”事件、中國“入世”、北京申奧成功……想要找到這些響當當的國内外大事件的原始頁面,已經異常艱難。
數字信息的最可靠備份方式,竟然還是最原始、最笨拙的傳統手段。記不住各個平台的密碼?我會把它寫在書房的小白闆上;擔心文檔随着電腦更換散失?我會定期把文字打印出來。至于數碼照片,别管原始相片有幾千萬像素,我還是習慣在每次旅行後把照片沖印出來,按部就班放到相冊裡——那些發到朋友圈裡的照片,哪怕隻是翻到一年以前,也得勞動人小半個時辰。
我并不是不信任數字信息,而是想說,隻有充分理解數字信息的保存、閱覽、流通邏輯,才能真正地讓數字技術服務于人,而不是在信息像沙子一樣從指尖流過之後懊悔無比。比如,朋友圈、博客的存放遵循線性邏輯,哪怕有搜索功能,也未必能找到模糊印象裡的一張照片、一段心情記錄。而傳統信息的保存賦予最大程度的模糊性和容錯空間。這也解釋了紙質書為什麼在當下依舊有很大市場,而電子書更适合用來讀翻篇不回頭看的小說。
數字時代的情感活動,其實更需要人們用心記憶,用力珍惜。從前慢,說一句是一句,拿出一本舊日記本,一切感動就躍然紙上了。而在這個數字産品和媒介依然處在激烈變革的大時代,幾十年以後我們回首往事,可能首先要努力回想那一年用的是哪款産品、哪個平台,是軟盤、光盤、U盤還是“雲”,捋清楚這些,才有可能翻找出記憶的細枝末節。數字時代的感動不應該是廉價的,不能因為技術便利而放棄生命中應有的刻骨銘心。不管在哪個時候,守護最真誠的記憶都需要付出恒心、耐心與真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