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10 23:16:40

導語: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很多人陷入了恐慌、焦慮。各方心理咨詢服務也迅速行動起來,為需要的人們提供幫助,今天的《健康984》節目我們為大家請到的嘉賓是自治區婦聯及銀川市婦聯公益律師,婦女兒童心理咨詢師保文靜。本期節目主題是:抗擊病毒,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

本期主持人:箫楊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1

嘉賓簡介: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2

甯夏回族自治區婦聯及銀川市婦聯公益律師 保文靜

保文靜,甯夏回族自治區婦聯及銀川市婦聯公益律師,婦女兒童心理咨詢師,現兼職自治區婦聯權益部副部長。在長達二十年職業生涯中,保文靜配合自治區婦聯、自治區殘聯積極維護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的各項合法權益,以維權和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式,為貧弱者撐起一片天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她接聽社區群衆及心理咨詢疏導熱線百餘次。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3

最近一個階段,由于疫情的影響,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資訊和現實中全民防疫的措施,确實給民衆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心理學上有個名次“共情傷害“。我們先看看該名詞的解釋。

“共情傷害”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思是當你長期大量地關注災難信息,同情心導緻的代入感,會傷害你的心理健康,會讓你抑郁、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關注疫情信息是應該的,但大量的謠言、戾氣和煽情的信息,會讓你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心理的壓力會導緻身體的壓力上升,直接導緻身體的免疫力的極速下降,後果就是容易被病毒感染!

因此,建議大家每天隻要通過國家正規媒體報道适當關注就可以了,開始從這種“共情傷害”的感覺中走出來。多讀多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詩書,多在家裡做做廣播體操、唱唱歌和瑜伽等室内運動,以更好的身體狀态和精神狀态迎接美好的春天。抗擊戰病毒,心理需要增強免疫力。

面對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擔憂、焦慮、恐慌情緒肆意蔓延,侵擾着心理的堤壩,加重了疫情帶來的傷害。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正确認識自己的心境反應,以恰當心态對待疫情,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穩定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重築防疫的心理堤壩,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為此,我們針對疫情影響下的不同群體心理問題和表現,及不同緩解方法,我們分别闡述如下:

第一篇 青少年篇

疫情影響下青少年及兒童的心理表現及緩解方法

疫情災害對所有經曆的人都多多少少會創傷,而青少年兒童因為心智尚未成熟,受到的影響更大。許多接觸疫情的青少年兒童會出現身體及心理的困難,一般來說這些情緒反應,在幾天之後,經由老師和家人的支持和指導下會慢慢減輕。

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做以下一些處理:

1.盡量提供青少年兒童安全感,不要讓他們孤單沒人陪伴,讓他覺得家人是可以信賴的人。

2.假如孩子願意的話,鼓勵他們以遊戲、圖畫、言語、文字表達對災難的哀傷、緊張及害怕。假如他們不願意或沒準備好,不要勉強他們,否則會使他們覺得更害怕。同樣經驗青少年兒童組成的網絡小團體,可以讓他們更容易表達。

3.鼓勵他們和其他孩子玩以轉移注意力,于正常的遊戲中逐漸恢複正常的活動。尤其是父母親不在身邊的青少年兒童,更要鼓勵他們參予别的孩子的網絡活動,因為這樣可以讓他們覺得跟别的孩子相同,可以在情緒上得到舒解。

4.我們應該給他們和别的孩子一樣多的機會去從事相關的活動和作業,而非因同情讓他們免除應該作的工作。如果這些情況沒有減輕甚至加劇,比較嚴重的個案則需要和青少年兒童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社工師等等聯系,對他們作适當的幫忙。

這些所謂“創傷症候群”的現象包括:

1.青少年兒童變得非常不安和緊張焦慮。2.突然談一些和現實不相關的事情,尤其是好像重複看到災變的現場,或者是聽到旁邊不存在的聲音等等。3.青少年兒童變得非常敏感,如驚弓之鳥似的一有風吹草動就非常緊張不安。4.坐立不安,難以專心。5.變得沒有表情,好像任何事他都不在乎,激不起他的情緒反應。6.退縮,對别人的談話、别人的關心沒有興趣,從人群中退縮。7.睡不着覺,或者半夜常常驚醒,惡夢不斷。8.行為退化到更小年齡的行為,如咬手指、尿床、口吃、纏着人不肯離開、哭鬧像個小嬰兒行為。9.強烈的罪惡感,或者非常的不快樂,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說些和死有關的事情。10.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如頭痛、肚子痛、惡心、頭暈、尿床、頻尿、身體某一部份不能動或是暈倒等等。出現以上這十種情況時,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指導與幫助。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4

第二篇 返崗複工篇

情影響下返崗複工人員的焦慮、害怕等情緒心理表現及緩解方法

現在是阻擊疫情的非常時期,在這之前,人們普遍宅在家裡。因為很多工作崗位需要開展工作,所以逐漸開始會有大部分人群返回工作崗位。對于這些返崗複工的人群而言,難免會有心理壓力。關于節後返崗,複工人群心态有不同類型, 而在這一階段,除了有因工作和生計原因産生的“急迫返崗心态”外,更多的還是“懼怕返崗心态”。雖然上面兩種返崗複工心态不同,但有一點心理活動是相似的:那就是擔心、害怕甚至恐懼。例如擔心環境是否安全;恐與人接觸怕傳染;恐自身防護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恐去公共場所;恐工作壓力大導緻自身免疫力降低等。

我們都是血肉之驅,面對人類現在尚不完全認識、不能把握,且帶較強傳染性的新冠狀病毒,要說不害怕是不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調适。所謂調适,就是個人可能會存在的不适與擔心,有針對性地認識與調整,因此,對于返崗複工人員,在心理調适方面有以下4點建議:

一、接納

1、接納自己非常時期要返崗複工的現實。不論是“急于”還是“迫于”,都是自己必須返崗複工的原因,别無選擇。一旦這樣想,心裡就會踏實些。

2、接納自己恐懼害怕的心理。焦慮和恐懼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正常的反應,适度的焦慮有助于個體渡過危機。全國上下協力防控,說明這種新型病毒确實是讓人類害怕的,在這種大背景下,個人适度害怕焦慮是可以理解,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慮可以讓自己對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

二、對比

人與人間的“比較”往往被人認為是貶義詞,但有時确實需要和他人比一比。其實在疫情發生以來,很多醫務人員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沒有休息,何來複工;很多社區工作者、公務人員、領導幹部也早已複工。每個人都有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比比這些人,心理也會更平衡些。

三、科學

非常時期,出門在外,更要講究科學應對,不害怕,但也不逞強。應做到以下幾點:

不——隻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工作崗位,不聚會、不聚餐,不去人多的地方,正常作息,保證飲食和睡眠。

戴——戴口罩,病毒奈我如何。

洗——勤洗手,切斷傳播途徑。

少——減少對不可靠信息的閱讀。有些傳言真假難辨,容易影響自己導緻心理恐慌。

多——出門在外,多和親友之間用手機、微信等方式聯系,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氣,讓愛營造出溫暖、積極的氛圍和心态。

四、樂觀

現在能夠返崗複工人員,都是這場疫情中的勝出者,我們為我們能繼續工作而感到幸運。有人會說這是阿Q精神,不對,因為這是事實。正常的工作并不會破壞免疫系統,隻有恐懼心理才會對免疫系統會産生消極影響,而樂觀的心态對免疫系統是有積極影響的。

五、需求專業的幫助

當您如果無法進行自身調節,或出現嚴重情況時,需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5

第三篇 醫護篇

疫情影響下醫護人員的心理自我調解

自疫情一爆發,我們的醫護人員就作為一線戰士沖到最前線,都是血肉之軀,不害怕那是妄言,在此向我們的醫護群體緻以最崇高的敬意,我們的醫護群體的棉鈴的壓力應該是最大的,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因此,對于醫護人員,在心理調适方面有以下4點建議:1.聊天、寫文章----現在醫護人員處在一個幾乎是封閉的處所,因此需要更多的交流以釋放心理壓力,最近看微博,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的一線醫護人員在微博上喊話自己喜歡的偶像,偶像也給他們回複了,幫他們一起加油打氣。這樣的一種方式對于醫護人員的情緒能起到一個釋放、疏導的良好作用,壓力疏解的速度會更快一些,可以會寫文章發表在微信微博公衆号上或權威平台發表出來,可以得到陌生讀者的反饋,讀者的贊許、鼓勵和支持會給我們的醫護人員有一種成就感和激勵作用,甚至得到她喜愛的偶像明星的反饋,對她的激勵作用是非常大的,大腦裡面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物質-多巴胺,它就會分泌出來,就會增加她這種喜悅和幸福的感覺。2.休息、疏導----剛開始投入抗疫戰鬥,醫護人員普遍很有勁頭和專注力的。但是如果持久的話,就需要及時的休息和心理健康心理調适。目前新冠肺炎累計治愈出院病例已經破萬,但是防疫工作任務依然艱巨。有的醫護人員會出現身體和心理倦怠的感覺,因此需要專業心理指導介入,我們醫院目前有《醫護人員心理防護手冊》平時在盡可能情況下,利用碎片時間舉辦一些小組讨論,或者是網絡視頻小組讨論,大家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然後給予相互的一些反饋,起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3.孤獨感----醫院患者衆多,尤其是武漢方艙醫院裡面患者很多,每個人的病情都不一樣,醫護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要對患者不停地進行開導和安慰,這對于醫護人員來說,是不小的工作量,同時心理壓力也大,一定避免讓我們的醫護感到孤獨,或者是覺得一個人在戰鬥,在疫情的中間段我們的醫護人員很容易疲憊、懈怠。這是我麼的後方支援一定要及時,形成一種團隊的支持,後方的醫院的同事、領導不斷地從物質、精神層面去支持,形成一個社會支持網絡,就會對我們醫護人員的精神健康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4.需求專業的幫助。當醫護人員如果無法進行自身調節,或出現嚴重情況時,需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抗擊病毒增強體質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強免疫力)6

第四篇 普通大衆篇

疫情影響焦慮、恐慌等情緒表現及疏解方法

沒有與患者密切接觸的普通大衆,看起來是在疫情中最幸運的群體,但這些人也會因為正常的生活規律受到影響、看到太多跟疫情相關的信息,而有可能産生不恰當的認知,從而出現一些焦慮恐慌、憤怒情緒、低落抑郁的情緒症狀,甚至睡眠不良、行為退縮等行為方面的症狀;如果自身本來就是體弱、易患病者,這些症狀可能會更嚴重;當然,與之完全相反的盲目樂觀也不是最佳反應。

普通大衆的心理表現

一、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群體

“暗示型”--小W身體體質不好,容易生病,抵抗力差,面對疫情,覺得自己更容易被感染,而對自己的健康安全感到憂慮,睡不好,吃不下,情緒沮喪恐懼,對抗擊疫情感到沒有信心,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又覺得“反正我總會生病”,預防也沒有什麼意義,感到無望。

如果一個人本身體質不太好,容易生病,那麼在疫情面前,就可能對自己身體的抵抗力比較沒有信心,甚至在先前反複生病的過程中,出現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面對當前疫情完全無能為力,感到無助和抑郁,認為自己很糟糕,也沒有動力做出預防措施。而處于無助抑郁的心态中且不做預防措施,又可能讓易感群體在此時容易患病,即便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可能患上其他病症,如流感,而生病又讓這些人進入惡性循環。

二、從疫區回來的健康群體

“疫區返還型”--小Z從疫區回來,未感染,也過了隔離期,但不相信現在專家的話,對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感染病毒感到深深不安,怕傳染給家人,會很有罪惡感,頭疼,身上不舒服,但不敢就醫。不敢讓人知道自己去過疫區,怕受到小區中有些業主的嫌排斥。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的情境感覺失去控制,人就會感到壓力,而不可預測性的情境就會大大增加人的應激反應。在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前,形勢随時都會有變化,都有很多不确定性,随之而來的是很多風險,每個人的控制感都會下降。在應激反應出現時人會感到威脅,可是這種威脅的性質是什麼呢?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威脅并不意味着人生命真正處于危險之中,而是與控制感有密切的關系。在他們不能控制對自身有威脅的警示,或者在他們認為自己在這種環境中失控時,就可能進入應激狀态。受威脅感帶來過度焦慮和恐懼會産生軀體症狀,如感到頭痛、身體乏力,這些與肺炎類似的症狀更讓人心慌不甯,加劇負性思維,增加不良情緒。

三、身邊有從疫區回來人員的普通大衆

”偏見型“---Z女士逐漸感到疫情的嚴重,并由開始的不關心變為非常緊張,擔心自己或者家人會被傳染上,而感到很焦慮。Z女士身邊有從疫區回來、過了隔離期的人,但仍然覺得不放心。

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人們總是會劃分“我們”和“他們”,區分内外不同群體,容易對“他們”産生偏見。偏見以猜忌、恐懼和仇恨為特征,而偏見又會進一步導緻歧視。偏見心理的本質是找“替罪羊”,尋求控制感。其實,對控制感的知覺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一種錯覺,但是為了找到對生活的控制感,把自己身邊和疫區有關系的人和物都驅趕走,讓自己感到安全,就足以驅動很多人以“莫須有”為理由作出荒唐事。

四、為太多疫情信息所累的普通大衆

”積極型“---老L是一名關心疫情、有社會責任感的普通大衆,恨不得自己能上前線參加防疫控制工作。最近,老L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邊的人,但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他逐漸感到精神很緊張,焦慮;不久又有種倦怠感和麻木感。

有人時刻關注疫情,情緒不自覺地卷入,感覺到高壓,這是身體在為壓力做準備,以幫助身體更好地應對壓力。但這些人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時,可能會開始莫名感到厭煩、麻木,感覺不到刷消息的意義。在短時間内,高強度地接觸大量與疫情相關的負面信息,使人長期處于壓力中;但自己的行為無法很快緩解疫區的困難時,人的心理資源會被很快耗光,而讓人缺乏繼續應對的能力,繼而對壓力感到麻木、共情疲勞。

普通大衆常見心理問題:

一、焦慮、疑病

目前,大部分群衆已經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嚴重性,由于無法分辨誰是攜帶者,會感到難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且人們對于疫情新情況的把握往往難以達到自身需求,所以安全感急劇下降。因此,人們出現了普遍的焦慮心理,尤其表現為特别關注身體的各種感覺,而且會将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聯系起來,懷疑自己是否生病。很多人口罩漏了一條小縫或是偶有咳嗽,就開始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焦慮感更甚。還有部分人過分關注疫情的進展消息,反複查看相關内容,也加重了緊張、恐慌的情緒。人們還可能會出現“看誰都是攜帶者”“不敢出門、更不敢去醫院”“感到生活充滿了不确定性”等想法。這些想法和行為可能會推動焦慮發展為恐慌,導緻産生一系列盲目從衆的行為,比如:過量使用消毒劑、過量吸煙飲酒,搶購囤積口罩、方便食品等。

二、憤怒情緒

浏覽社交媒體時,我們也往往會看到一些充滿了“戾氣”的文字,有些是針對那些喜歡吃“野味”的人,有些是針對基層的管理者,有些甚至針對全體疫區人員,而且下面的評論裡也不乏贊同者、響應者、散播者。随病毒而來的,好像也有網絡中“病毒式傳播”的憤怒,在一條條未辨真僞的信息下聲嘶力竭。根據心理學上“挫折—攻擊模型”,面對疫情的風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憤怒情緒其實是增強控制感、進行自我防衛的自然反應。但現在最需要做的并非把矛頭指準誰,這種群體情緒,反而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溫床,甚至被有心煽動者利用。許多謠言恰恰是針對人們的恐慌心理,誘使我們用怒火滔天的形式,過度地發洩自己的不安,而對無辜的人造成傷害。不管是身處旋渦之中的群體,還是緊張的觀望者,一味地表達憤怒都于事無補,我們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冷靜、克制,以“不信謠、不傳謠”的心态,理性關注疫情現況。不沖動參與對當事群體的攻擊,不讓自己成為一部分“有心人”的幫兇。

三、低落抑郁

在自我隔離、居家不出門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情緒低落,甚至悲傷、絕望,對一切都似乎失去了興趣,也難以感到愉悅。每天都十分疲勞、精神不振,也很難集中注意力或思考。在想到現在的疫情和生活時,忍不住心痛、哭泣,當疫情影響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項時,甚至會覺得一切都完了。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抑郁發作的信号,這些反應,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重大喪失時差不多。在當前的緊張疫情防控形勢下,不斷跳動的确診人數、網絡上傳播的悲觀消息,以及身邊其他人傳遞的沮喪情緒,都可能成為壓倒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低落抑郁的情緒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可能導緻生活規律的紊亂,比如食欲減退或猛增,體重出現明顯的波動,以及連續幾天失眠或睡眠過多等,長期低落的心情還可能造成機體免疫力的下降等。

四、盲目樂觀

面對此次疫情,适度的樂觀是必要的。但是,部分群衆抱有“做了很多預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錯誤想法,産生盲目的樂觀情緒,更有甚者認為事不關己、不做防護。事實上,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預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證100%不被感染,更不必說不做防護的危險性。不切實際的樂觀不僅會放松人們的警惕,而且會增加自己和别人感染的風險。此外,當後續疫情蔓延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時,人們更容易産生危機已過之感,可能放松預防措施,開始旅行、聚餐等。屆時,一定不要過度樂觀、麻痹大意,使疫情反撲。

普通大衆心理自助與疏導

一、正确認識自己的心境反應

首先我們需要确認的是,傳染病暴發的确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造成心靈的創傷,産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即使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平時不常出現的心情,也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不必對此有過多的心理負擔。我們會發生這些改變都是正常的。接納這些情緒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生活、應對疫情。不過,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就可以對可能有的負面心态聽之任之,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一定的監控。我們可以關注自己是否沉浸于某種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自己對于疫情的看法、信念是否有不合理之處,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軌迹是否出現了不必要的過大波動。總之,将自己的狀況和最有利于抗擊疫情的行為模式進行比較,并及時調整。

二、恰當心态對待疫情信息

在這樣的關頭,更要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認真看電視節目和正規媒體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了解病毒性質,掌握流行情況,不輕信某些傳言。要相信政府公開的信息,要對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的信心。也要認真了解相關的科學報道,相信科學研究對治療疾病的根本性作用。另外,在報道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應對此事重視,但不因頻繁報道而産生恐慌心理。要化恐慌為認真、科學、适度的個人防護。隻要認真做好防護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擔心。

三、積極和相關人士展開溝通

當今社會,在人們選擇閉門不出時,可能會感到孤獨。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和有相似情況的同仁聯系,尤其是疑似患者、确診患者接觸者等,在隔離觀察的過程中,也可以互相傾聽,建立新的連接,構建心理抗疫同盟。

四、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

雖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我們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盡可能維持原有的規律作息,按照原先的節奏生活,按時起床,在家裡學習、辦公,按時吃飯,按時休息,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迹。規律、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良好的飲食,保證睡眠,不要試圖通過使用煙、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五、其他疏導方法

(一)積極聯想法----主動進入冥想狀況,去聯想一些積極的、放松的場景,有利于改善我們的心态,甚至被證明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我們可以回憶自己生活中歡樂美好的時光、想象世界上甯靜美麗的風景,将這些積極的内容和自己聯系在一起,認識到未來仍然飽含着希望。可以想象森林、溪流等生機勃勃的場景,仿佛逐漸洗刷自己的身心,驅散内心可能的陰影,讓陽光普照大地。

(二)放松訓練----放松練習實際上是全身肌肉逐漸緊張和放松的過程,依次對手部、上肢、頭部、下肢、雙腳等各組群進行先緊的練習,最後達到全身放松的目的,讓人學會如何抱持松弛的感覺。

(三)正确宣洩情緒----壓抑不良情緒會損害健康,因此,提倡采用正确的途徑和方式宣洩情緒,避免有害發洩。首先,表達對于疏解情緒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寫日記,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記錄下來,擅長或者喜愛繪畫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其次,可以通過親朋好友之間的有效溝通獲取心理支持;最後,在情況嚴重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許多正規的心理咨詢機構都開通了熱線電話,這種方式具有避免直接接觸的安全性、相當的隐秘性和專業的指導性,是危機時期的一個有力的幫助。

(四)調整認知---我們可能會因為疫情帶來的壓力和情緒陷入思維的怪圈,比如對很多事情隻能想到單一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是壞的。我們還可能無限地誇大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夠做的和改變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還能想到其他結果嗎?如果是另一種沒那麼糟的或比較好的結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壞的結果不是100%,那麼能夠反駁這個結果的證據有哪些?對于那些更好的結果,能夠支持的證據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他會這麼想嗎?這些自問自答的方式能讓我們的認知更靈活、更實際。

(五)做有意義、有價值感的事情----對抗失控感、焦慮感的最有建設性的做法是克服自己的恐懼,去做更有價值感、更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能夠去幫助他人、關心他人、做建設性的工作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自我肯定,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表揚,從而增強自己的力量,能夠增加對環境的控制感。在自我隔離期間,我們可以給身在疫區的好友表達關心,用自己的專業去做一些相關的科普宣傳,學習某一個有價值的技術,閱讀一本好書、微博或者微信公衆号上辟謠一些内容等,都是有價值的事情。

(六)尋求專業幫助----當您如果無法進行自身調節,或出現嚴重情況時,需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總結:

焦慮的核心就是不确定,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焦慮是人類在面臨各種病痛、災難等各種重大事件時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一種正常現象。

如果長期處于焦慮狀态,就容易出現免疫力低下的表現。

大家要有信息甄别能力,去關注官方的、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提高甄别信息的素養,辨别真假信息。

無論是面對疾病還是面對困難,保持希望都非常重要。

不要讓自己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仍然要規律作息。

人在孤立無援的時候更容易被打垮,所以不要害怕求助,要善于發現能夠求助的資源。

疫情中,要給焦慮不安的心找一個安全島,相信我們的黨和政府,相信我們的醫護人員,我們一定會戰勝疫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