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是唐代詞人。本名龜齡,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唐肅宗時待诏翰林。後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隐居江湖間。自号玄真子,又号煙波釣徒。他寫的《漁歌子》共五首,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為第一首。
原詞為:“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這首詞的大意是:在景色秀美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鹭悠閑地在空中飛翔。河邊的粉色桃花正在盛開,清澈的河水在歡快地流淌着,這個季節是鳜魚最肥美的時候。河邊有悠然自在的漁翁在垂釣着,他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着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這首詞以清麗恬雅的筆調,描繪出江南水鄉春汛捕魚時期的優美景緻,在山光水色和風細雨中的漁翁身上寄寓了雅懷逸興、自在情緻。全詩寄情于景,寄寓了詞人率性脫俗的意趣。
首句點明地點,寫白鹭自由安閑地飛翔,次句表現暮春時節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桃紅與水綠相映,為漁翁的出場渲染出一派生機盎然、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為襯托其悠閑自得奠定基礎。接下來則鮮明細緻地描寫了漁翁捕魚的情态: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微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景象空濛,青綠相映,這才是畫面的中心所在,是詩人的寓意所寄。漁翁穿戴的物件不僅與周遭環境和諧相融,色彩調和,而且充分體現出塵世之外、煙波之上的悠閑野趣。“不須歸”則傳達出浸潤着江南水氣的一種樂天執著:既突出了煙雨空濛中漁翁垂釣的情态和常年如一日的慣性畫面,又堅定地暗示出,願身老此青山綠水之間,遁世高蹈,而不願再受到塵世俗事的困擾。
詞中那位一蓑煙雨、從容自适的漁翁固然令人神往,而詞中寥寥數筆傳神刻畫出的江南水鄉圖景,也令人心醉神迷。雨中的青山,天空中的白鹭,兩岸紅桃,水中遊魚,色彩極為鮮明淡雅,清麗秀潤。山與樹是靜的,鹭、水、魚則是動的;鹭飛山前,影映水上,花落水中,遊魚戲花。看似簡單無序的景物,卻在甯靜中充滿勃勃生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