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這一特殊節日由世界精神衛生聯盟發起于1992年,旨在提高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廣大群衆對精神衛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和技能。
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提高認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關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學校、工作單位、社區等環境中,營造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良好氛圍,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精神領域的關注和了解依然存在許多未知和誤區。在這裡,書評君為大家選擇了一些新近出版的心理學和精神健康方面的圖書,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助益。
《我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嗎?》,[英]唐娜·瑪利亞·波特利 著,劉彥 譯,巴别塔文化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
對于很多人而言,面對心理治療,可能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我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嗎?我該進行哪種類型的心理治療?市場上都有些什麼服務?我将如何受益?我能去找誰?我怎麼知道我選的心理治療是否适合我?這些是人們在面對壓力和困惑時可能會問自己的問題,而且他們不确定,甚至會害怕接下來要接受的治療。
唐娜·瑪利亞·波特利(Donna Maria Bottomley)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特長為創傷知情實踐。在近二十年的CBT(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從業生涯中,波特利發現來訪者普遍懼怕心理治療、害怕直面自己的情緒,也見證了心理治療帶給來訪者的巨大改變。在這本書中,波特利全面介紹了心理治療何時開始、怎麼尋找治療師、各類療法的特點、尋求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揭開了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在波特利看來,人們懼怕心理治療和人們産生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在于對情緒的恐懼。因此,她運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知識告訴了我們有關情緒的科學,論證了心理治療對解決情緒問題非常有幫助。此外,該書還提供了84種傳統心理療法、30種另類心理療法的信息引導。
《抑郁症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美]阿瑟·J.巴爾斯基 [美] 戴維·A.希爾伯斯威格 著,楊海龍 須懷沙 滕昌軍 譯,張甯 審校,後浪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年7月版。
當下,大衆對抑郁症的關注度逐步提升,它不會再被單純地理解為僅僅是一種悲傷情緒,而逐漸被正視為一種需要被醫治的疾病。但整體來看,大衆對它的認識仍不全面。其實,軀體疾病與抑郁症密不可分,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多因素性。該書的作者阿瑟·J.巴爾斯基博士與戴維·A.希爾伯斯威格擁有超過二十年臨床經驗,主治抑郁症、焦慮症、物質濫用和精神分裂症,就職于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
軀體疾病與抑郁症密不可分,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多因素性。兩位作者不僅對經驗數據進行批判性提煉和總結,還對這些證據進行彙總、評估和分析。作為一本較為專業的臨床診療指南性圖書,該書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指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僅為理解抑郁症提供了理論框架,同時讨論了抑郁症診斷和治療的一般原則,重點着墨于對共病不同種類的軀體疾病的抑郁症患者治療的具體方案,以及聚焦于特殊的軀體疾病患者群體。
《訴說憂傷:抑郁症的社會學分析》,[美]戴維·A.卡普 著,幸君珺 蕭易忻 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你如何向沒有得過抑郁症的人描述抑郁的感覺?”這是一本源自患者的著作。戴維·A.卡普以自身經曆和社會學的想象力,結合主、客位兩種視角和方法,通過對50名抑郁者的親密訪談,淋漓盡緻地展現了抑郁經曆、想法和感受,為揭示抑郁症複雜的社會過程提供了獨特的社會學視角。
該書聚焦于抑郁者如何理解這種從本質上來說是模棱兩可的生活情境,他們的抑郁意識如何随時間推移而發展,他們如何看待精神病學和藥物治療,從而如何與家人和朋友打交道。抑郁之痛苦不堪言,且不可預測,卡普的采訪時而尖銳,時而令人不安,時而幽默,時而睿智,讓我們驚歎于抑郁者在處理痛苦時的勇氣,也聽到了抑郁的真實感覺。
《好心情練習手冊:不被情緒左右的28個習慣》,[日] 西多昌規 著,劉姿君 譯,後浪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1年9月版。
挫折、失戀、離婚、被朋友出賣和金錢糾紛……這些“痛苦的事”,沒有人能夠一輩子完全避開。與此同時,由于網絡和社交網站的發達,現代人的溝通方式有了極大程度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網絡論戰”“毀謗辱罵”這類前所未見的糾紛而陷入負面情緒。雖然現代社會變得更加便捷、多彩,很多人卻依舊無法擺脫“憤怒”“悲傷”“不安”這些消極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情緒,包括自己的情緒、周圍人的情緒、社會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排除和整理情緒時,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自己“混亂不堪”“焦躁不已”。
這是一本非常易讀且實用的小書。該書的作者西多昌規是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他不僅在大學醫院看診,同時也是投身醫學研究的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西多昌規在多年臨床咨詢中發現,情緒問題對現代人的生活已經産生了嚴重的影響。在書中,他針對“如何不被情緒影響”“正确處理負面情緒”這些事項,提出了 28 個一定能夠做到的日常練習。比如,給壓力定一個期限,盡最大的努力,做不到就徹底放棄;讓情緒達到臨界值的自己“暫停一下”,暫時放下不愉快的心情,隻專注眼前的工作;想煩惱時,就盡情地煩惱,等到大腦裡出現其他事情時,就代表煩惱結束了等等。
《5%的改變》,李松蔚 著,果麥丨四川文藝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為什麼我總是搞砸自己的人生?停不下擔心,怎麼辦?為什麼焦慮會成為自己的舒适圈?為什麼總是難以擺脫否定的聲音?為什麼在親人面前最暴躁?我為何如此虛榮?如何安放控制欲……這一系列的問題,有些是對自我的不滿,有些是對原生家庭的痛苦,有些是夫妻關系的煩惱,有些則是工作與生活的矛盾,面對這些真實的人生煩惱,李松蔚從共情和接納的角度出發,要求提問者在未來一周内,嘗試一個沒有試過的行動,嘗試 5%的新可能,然後把結果反饋給他。這些真實的反饋讓我們看到: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當新的經驗打破慣性的時候,改變就一步一步地發生了。
作為一本心理學書籍,這本書收錄了李松蔚最近兩年來通過網絡進行心理幹預的精彩案例合輯,書中收錄44個案例,但不同尋常的是,他提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解決方案:重複就是改變。在李松蔚看來,“你隻想要100%的改變,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先試試把5%做好。用一個極其微小而不同尋常的行動,去打破慣性和困局。”
《搖擺之心:理解躁郁》,[英]達裡安·利德 著,張英誠 譯,明室Lucida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
上一秒還是狂喜和興奮,下一秒卻變得絕望和沮喪;時而滿腦子都是新點子,精力過剩甚至過度活躍,變得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慷慨,大肆揮霍錢财,時而跌入低谷,感到自卑,萎靡不振,對一切都感到厭棄。為何情緒如同鐘擺,在黑暗與光明間來回擺動?
躁郁症,這個曾經僅适用于1%人口的診斷,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總體診斷數已經增加了4000%。要如何解釋躁郁症的爆發性增長?它究竟是來自合理的醫學診斷還是制藥業的營銷推廣?躁郁症又與當今的消費主義有着怎樣的聯系?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師達裡安·利德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挑戰了過往醫學史對躁郁症的定義和闡釋,而且對躁郁症本身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利德告訴我們,隻有以新的方式看待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幫助躁郁症患者。
撰文/何安安
編輯/李永博
校對/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