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是很多史學家警大禹踢出了三皇五帝聖賢之列,原因有很多。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大禹治水和夏啟建國”的故事。(約公元前 21 世紀)
中華文明自三皇五帝時期不斷開疆擴土,從最初的黃河流域擴張到長江流域繼續繁衍生息。從最初的幾個小部落到最終聯合成為大一統的聯合部落。各個部落共同推舉賢德之人成為天子統轄整個華夏民族各個部落。
先祖開發農牧
我們先祖近千年的不斷演變着生活方式,由最初的漁獵生活演化至今天的農耕民族。到了虞舜禅讓大禹成為天子時,農耕文明和奴隸制度已達到相對完善的時代,當人們不再為饑寒交迫而苦惱時,新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産生。上古聖賢大公無私的統治時代宣告結束。
大禹治水圖
大禹又稱帝禹,是中國先秦時期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先祖。對于大禹其人,治水有功這是肯定的,但是幾千年來官方和民間的記載褒貶不一。尊崇者把他列為三皇五帝之一上古先賢。反對者認為他僅僅是表面上維系了上古時期的公選制度,私下暗中扶持自己的勢力,并且不斷打壓其他部族。這也直接導緻上古公選體制政權的瓦解。
《尚書》記載天下九州
大禹即位之後以陽城為都城,(因年代久遠具體位置在安邑或在晉陽)國号夏。為了獲得部分諸侯的支持,他以天子之令分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繼承唐國,分封帝舜的兒子商均繼承虞國。
大禹執政期間,還将統治區域劃分為九洲,并鑄造九鼎成為天子權力象征。後世天下九州,以及問鼎中原由此而來。
以都城為中心的五服制度
大禹設立“五服”制度以加自己的集權統治。
甸服: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
侯服: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地區。
綏服: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
要服: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
荒服:為天子守衛荒遠邊疆的地區。
大禹在位末期,依慣例應公選新的天子人選。當時幾乎所有部落都舉薦賢明的伯益作為下一任天子, 從相關記載看伯益繼承了大禹的天子之位,四方諸侯也很擁戴。但是大禹之子夏啟不甘心天子之位旁落他人,待大禹去世之後,便起兵與伯益争奪天子之位。
圖為夏啟攻打伯益
由于大禹在任天子時暗中扶持自己的勢力,導緻一家獨大。夏啟起兵時羽翼已豐,天子伯益彙合諸侯聯軍不敵,最終兵敗伯益被夏啟斬殺,支持伯益諸侯們也被迫暫時臣服于夏啟。
據史書記載:《韓非子》中曾列舉此事。原文如下:“古者禹死,将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
圖為夏朝疆域
從夏朝建立的那一刻起,華夏民族徹底告别上古文明而進入到先秦時期。夏啟雖然成功斬殺天子伯益并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朝代,但由于天子之位不正,且将世襲制替代了禅讓制,由“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被迫臣服的諸侯們一直伺機反抗以求恢複上古傳統,所以夏啟在位期間中兵戈不息。
啟奪得領袖職位後,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盟會,以争取各個部落和附近酋邦的支持,确立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啟有鈞台之享。但是夏啟破壞傳統習俗的篡奪行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同樣觊觎聯盟最高權位的部落首領。形成以以有扈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公然表示不服從姒啟作新的領袖,從而發生了姒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
圖為武觀之亂
雖然甘之戰以夏啟獲勝而告終,但是華夏史上第一次家天下制度的設立并不健全,君主的繼承制度漏洞百出,最終導緻夏啟的第五個兒子武觀發動了“武觀之亂”(夏啟十五年),夏啟無力平息病亡于都城。後世也有一另種說法,《韓非子 ·說疑》中記載“後啟害國傷民敗法,終被誅殺”。上古時期天子以帝作為尊稱,夏啟當政後将天子之稱改為“後”,所以史書中夏啟也稱後啟。就像今天我們稱呼皇帝某某一樣。
圖為少康中興
夏朝立國四百七十年,共傳十四代,十七後。這十七位君主統治時期先有“武觀之亂”,緊接着“太康失國”,雖然有過幾年“少康中興”,最終還是以“暴桀亡國”作為結束。作為中國氏族分封制世襲王朝的起始,因國号為夏,所以凡我後世子孫都自稱華夏民族。
圖為後桀坐在仆人身上指揮軍隊
很多現代學者把夏朝定位成絕對奴隸制社會,這并不準确。因為華夏文明中不論上古時期還是夏商周三代之中,奴隸從未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真正成為奴隸的人隻是當時社會一部分囚犯和戰俘,而這些奴隸并沒有取代庶民成為夏商周社會的主要勞動群體,更多的是用于朝堂和氏族祭祀,将奴隸的生命獻給上蒼,用于達成君主的願望。
圖為夏朝祭祀用的玉鯉魚,上面有夏朝的夏篆
夏朝的文字稱為夏篆,與商代的金文、甲骨文、周代的籀文和戰國六國文字統稱為大篆體。這些文字在早期大都用于記錄占蔔或者國家重大的事件。
對于大禹和後啟倆人,小編才疏學淺不敢随意評價先祖,所以隻能以史書記載為準,并采用後世諸多學者之言,望各位見諒。
本文為小編自己收集資料并手敲輸入而成,原創文章希望大家喜歡并留言,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