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轉移重症患者。
新華社發
連日來,河南多地出現持續降雨,鄭州降雨強度甚至達到“千年一遇”!
大雨帶來的不僅有當下困境,還有随後的疾病。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意思是指在發生暴雨、洪澇、地震等大的自然災害之後,很容易出現各種傳染病疫情,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于岩岩教授告訴記者,傳染性疾病風險主要包括,水源性傳染病,如傷寒,霍亂,鈎端螺旋體病和甲型肝炎及媒介生物傳染病,例如瘧疾,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此外,水源污染後魚蝦等水産品也易産生寄生蟲而感染人。
腸道傳染病
發生洪災時,災民聚居的地方環境衛生往往較差,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糞便、垃圾和腐爛變質的有機物質(包括牲畜屍體)得不到恰當處理,蚊蠅便會滋生,加上不注意個人衛生和食品衛生,就會得腸道傳染病,如霍亂、痢疾、腸炎、傷寒、副傷寒等。
霍亂:一般為無痛性腹瀉,可以伴有嘔吐,每日幾次至十幾次的腹瀉,排出水樣大便,患者四肢冰涼,雙眼深深凹陷,嚴重脫水,治療不及時可在發病後幾小時到十幾小時内死亡。
細菌性痢疾:主要症狀有發熱、腹痛、腹瀉(大便數量不多,常帶有膿血和粘液),每天幾次到幾十次,裡急後重(大便後仍有未解完的感覺)、粘液膿血便等,起病較急,高熱達40℃以上。多見于兒童,可以表現為發高燒、昏迷、抽風,卻沒有腹瀉,病情兇險。
傷寒、副傷寒:主要症狀有持續高熱、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
腸炎:大便會稀而不成形,次數增加,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肚子痛,嘔吐,吃不下飯,有的病人還發燒。
【防治要點】為預防腸道傳染病,在洪災期間,請特别注重注重飲水衛生、手口衛生。吃熟食、喝開水,勤洗手。不吃接觸過洪水的食品,不使用被污染的水,接觸洪水後盡快洗手,防止病口入。出現以上症狀請盡可能及時就醫,确診後應當休息、隔離,選用适當的抗菌藥物配合益生菌維護好腸道微生态。
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于岩岩教授告訴記者,蟲媒傳染病主要包括瘧疾、乙型腦炎等。在我國,蟲媒傳染病是水災後防治的重點,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後,湖北省上半年報告瘧疾發病人數近一千例,下半年更突增到四千例。
瘧疾:病症為“忽冷忽熱”。瘧疾可有數天到數月的潛伏期,發病時先經曆10分鐘至一小時的發冷期,全身發抖,牙齒打顫,緊接着體溫迅速上升,可達40℃以上,持續2-6小時,個别可能更長。高熱後期開始出汗,遍及全身,大汗淋漓。2-3小時後體溫降低,自此進入間歇期。瘧疾由受染的按蚊叮咬傳播。因此,洪災期間請特别注意防止蚊蟲叮咬。
流行性出血熱:由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起病急、發冷、高熱,患者常極度疲乏,劇烈頭疼,腰痛,眼眶痛,同時患者有“酒醉貌”。流行性出血熱治療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和就近治療。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是豬,臨床上發病突然,患者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
【防治要點】洪災後要做好食品衛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和消毒工作,對發熱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動物排洩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污染環境。除此以外,要效減少蚊蟲叮咬的機會,可點燃蚊香、電熱蚊香片驅避蚊。
皮膚病及皮下疾病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晉紅中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受災群衆和救援人員長時間浸泡在洪水中,加之氣候溫暖濕潤,細菌滋生,蚊蟲肆虐,且衛生條件差,皮膚瘙癢,紅疹,水疱,局部感染和潰瘍等情形多發,因此洪災過後應謹防皮膚病。
浸漬性皮炎:常發生在手足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現為手足部位發白、腫脹、破潰、糜爛,甚至皮膚剝離,伴有瘙癢,俗稱為“爛腳丫”。感染嚴重時,還有畏寒、發熱、乏力、頭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狀,少數抵抗力差的人會發展成敗血症。
皮膚癬病:初發時為小丘疹,逐漸向外擴大,中心有自行愈合的傾向,呈圓形或者多環形,四周有丘疹,水泡或結痂或鱗屑組成的高出皮面的環形邊緣,境界清楚,多發生于面、頸、軀幹和四肢等處,同時皮膚癬還分為體癬、手足癬、頭癬等,不同的分辨類型有不同的皮膚癬症狀。
丘疹性荨麻疹:夏季是蚊蟲繁衍的季節,洪水泛濫更促進了蚊蟲的滋生。蚊蟲叮咬在兒童中比較常見,主要表現為四肢出現紅色小丘疹、有時在皮疹頂端有透明的小水疱。對于丘疹性荨麻疹,外用爐甘石洗劑可減輕症狀,也可外用激素類藥膏、硼酸氧化鋅冰片軟膏等。
【防治要點】要盡量減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時間,保持手足部位清潔幹燥,涉水時穿防水長筒靴是較好的預防方法。趟過洪水後,一定要清洗局部,避免感染真菌,雙手雙腳都要沖洗幹淨後再睡覺,保持皮膚的幹淨、幹燥和衛生。及時更換幹淨的内衣、鞋襪。同時避免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過度搔抓、接觸可能敏感物質如皮毛制劑等。如果皮膚有破損,及時用紅藥水、酒精、碘伏等消毒,防止感染。
呼吸道傳染疾病
洪災中的呼吸道傳染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還包括流感、咽喉炎、肺炎等,容易在集體居住的人群中造成爆發流行。細菌來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及土壤等。
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表現為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咳嗽等。流感一般急性起病,出現高熱(可達39℃-40℃)、畏寒、頭疼、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嚴重的肌肉疼痛等症狀。猩紅熱則以皮疹為特征症狀,感染者全身皮膚充血發紅,散布着針帽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手壓全部消退,去壓後複現,偶呈“雞皮樣”丘疹。
【防治要點】感冒發熱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減少活動。多飲開水,吃清淡和稀軟的食物。注意在人員密集處時帶口罩,淋雨後及時更衣,避免受涼。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勤洗手,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
保持積極樂觀心态
洪水消退後後3-5天是災後防病關鍵期,預防重點在“病從口入”,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和個人衛生。
除上述疾病外,洪災還以各種未知的方式影響着人們的健康。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中,湖南省洪災區的腫瘤、精神行為疾病、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均遠高于非災區,且并無明顯滞後效應。
此外,災後易出現急性應激反應,多數在30天内明顯緩解。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态和良好的生活規律,如超過一個月仍未恢複,應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或到心理危機幹預機構咨詢。因此洪災後也要保持樂觀心态,人在洪澇災害中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絕望等不良情緒,嚴重的會導緻身體抵抗力下降及引起心理疾病。應對洪災帶來的健康威脅,需要醫護人員的努力,政府的組織、防控、救援,也需要每一個人做好個體的預防。
綜合健康界、中新社、《健康時報》報道
來源: 武漢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