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煮茶真的很火。
特殊時期下,每天都有茶友來問,白茶怎麼煮才好喝?
雖然,煮茶并不是對待老白茶的最好方式。
有條件的話,村姑陳還是會建議大家,用蓋碗泡,一沖一沖地喝。
但是,外面的天氣,實在是冷。
就拿我們大福州來說,就算天氣預報說,最高溫有16℃。
然而,茶湯一沖出來,不到兩分鐘,就涼掉了。
所以,要麼隻能是囫囵吞棗,快速喝完,要麼就隻能喝冰冰冷的茶湯。
可見,就算是在南方沿海城市,也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溫暖”。
更别提到了北方,人未走,茶已涼。
種種原因,促成了大家在冬天熱愛煮茶。
那麼,在家煮茶,應該準備哪些工具呢?
村姑陳總結了5樣茶具,分享給列位看官,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
茶具一:茶夾
茶夾,正如名字一樣,是個夾子。
它是用來夾杯子、夾壺蓋、夾一切不方便用手直接觸碰的東西所用的。
煮茶時,整個茶壺的溫度都極高。
頂端的蓋子,不斷受到熱氣的沖擊,更是燙得吓人。
彼時,如果直接用去開蓋投茶,必然會被燙傷,變成紅酥手。
而用茶夾操作,就能避免被水蒸氣燙紅燙傷的危險。
投茶結束後,再原樣把蓋子放回去,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煮茶好處多,但也要以安全為第一前提。
《3》
茶具二:電陶爐
電陶爐,是村姑陳近期最喜愛的單品之一。
原因無他,太方便了。
隻要座位旁邊有插座,通上電,打開開關,就能煮茶。
特别适合“手殘黨”,就算沒有經驗,也能在短時間内上手。
當然,像李麻花這種浪漫主義派,則喜歡提着炭爐,去院子裡燒火煮水。
美其名曰,人家古代的文化人,都是這樣煮茶的。
但現實往往是,我的茶壺裡,都已經煮了兩壺,而她的茶壺裡還絲毫動靜都沒有。
看着她奮力煽火的模樣,不免有些心疼。
“圍爐煮茶”的走紅,也順便帶火了一系列戶外煮茶工具。
像是炭爐、酒精爐等,都是露營愛好者的選擇。
我承認,比起它們,電陶爐的确少了些氛圍感和儀式感。
可是,室内不适合燒炭啊。
如果燃燒不充分,産生了一氧化碳,無色無味,讓人緩慢中毒。
那麼,煮茶這件事可就不美麗了,堪稱恐怖。
因此,在家無聊,也不要挑戰高難度的事情。
輕輕松松,用電陶爐煮茶,豈不樂哉?
《4》
茶具三:玻璃壺
玻璃煮茶壺,是最容易買到的。
同時,也是村姑陳最推薦給大家的。
一方面,玻璃壺安全,材料純粹。
隻要質量過關、夠厚實,耐高溫能力強,即使是在較冷的環境中突然注入熱水,也不會炸裂。
另一方面,玻璃壺透明,便于随時觀測。
煮茶到了什麼階段,能否關火,通過水的狀态和湯色的變化,能做出最準确的判斷。
所以,透明的玻璃壺,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況且,玻璃壺在清洗時,更加地輕松,幾乎不存在衛生死角,能把目之所及處洗得幹幹淨淨,
也有茶友,為了追求意境、古韻,選擇用陶泥壺,甚至用銀壺、銅壺等金屬壺煮茶。
但是,真心不建議。
陶泥壺的内部不透明,無法用肉眼時刻觀察煮茶的進程。
對于新手而言,操作難度大,一不小心,就把茶湯煮得濃酽苦澀。
并且,在清洗時有很多衛生死角,洗不幹淨。
茶具沒有徹底清潔,就會造成前一泡茶的味道存留。下一次煮茶時,兩味一串,一混合,滋味就不再純正了。
至于各類材質的金屬壺,煮茶時所析出的金屬離子,會與茶湯發生反應。
一定程度上,改變茶湯的風味和顔色。
并且,如果是品質不過關的茶壺,用來煮茶反而有害。
加熱時,會有大量未知的物質釋放到沸水裡,最終與茶湯結合,被我們喝下肚子去。
結局,适得其反。
是以,玻璃壺最樸素,也最安全。
其實,隻要茶葉品質高,即使設備再簡陋,同樣能呈現出不凡的表現。
就像美人,淡妝濃抹總相宜。
素面朝天的模樣,才是最真實,最樸實的本質。
《5》
茶具四:公道杯
公道杯,是大家經常都能見到的老朋友。
用蓋碗沖泡時,常常與它搭配着使用。
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公道杯存在的意義,在于“公道”二字。
它可以中和茶湯的濃度,讓壺中濃淡不一的湯水,得到充分的融合。
如此一來,之後分湯品飲的時候,杯子裡的滋味濃度就是一樣的了。
為了防止燙手,大家可以選購帶把手的公道杯。
另外,公道杯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沉澱茶渣。
有的茶友使用的煮茶壺,是自帶濾網的。
那麼,公道杯的這個特點,就體現得不太明顯。
但如果是沒有濾網,而是一個肚子大大,一覽無遺的煮茶壺,在倒出茶湯時,難免會有一些茶渣跟着掉出來。
直接喝進嘴裡,會大大影響喝茶的體驗。
倘若能倒進公道杯裡,靜置十幾秒,它們就會沉澱到底下去。
之後再緩緩将茶湯倒出來品飲,就不會有茶渣了。
《6》
茶具五:茶巾
茶巾,是茶桌上的常客。
雖然不太起眼,總是躲在角落裡,卻占據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要知道,現在流行的,大部分是幹泡台。
與傳統的濕泡台不同,沒有排水功能,所以不淋壺、不倒水。
通常會在旁邊配一個茶盂,作為倒廢水之用。
為了保持桌面的整潔、幹燥、衛生,茶巾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
煮茶的過程中,茶湯會不斷沸騰。
而在沸騰時,難免會有一些小水珠從壺口處溢出,弄濕茶桌。
尤其是,當茶壺注水過滿,随着溫度升高,在壓力的作用下,也會有一部分溢出來。
彼時,我們可以抓起手邊的茶巾,輕輕擦拭,直到吸幹水分。
避免沒有及時清理,造成水漬殘留,甚至形成難看的茶垢。
除此之外,當茶盤或茶具的底部有水漬時,也要輕輕擦拭,做好清潔。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把茶巾當成抹布,随意對待。
但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
茶巾雖小,但也體現了主人的品味和待客之道。
因此,平時也要注意清洗,避免由于潮濕而滋生細菌。
《7》
最後的最後,還想提醒各位一句。
煮茶固然方便,但千萬不要太偷懶,一煮就是大半個小時。
否則,你将會收獲一鍋又苦又濃,湯色深紅的“中藥湯”。
那裡面含有超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堿,喝進身體裡,可沒有太多好處。
要知道,好茶的口感,應該是香清甘活,鮮爽淳和。
濃茶,傷身又傷心。
相比之下,還是喝淡茶更舒服。
更重要的是,能補充茶氨酸,還你一個棒棒的身體!
更多關于煮茶的知識冬天煮茶,别管“一般煮茶”或“圍爐煮茶”,這5個誤區别再踩了
煮茶時加陳皮更有味,銀壺銅壺煮茶口感好?這些煮茶誤區你還犯嗎
冬天煮茶,别管“一般煮茶”或“圍爐煮茶”,這5個誤區别再踩了
大開眼界,從風爐煮茶到電陶爐煮茶,煮好一壺茶,茶具該怎麼選?
白茶煮茶課堂:煮白茶可以煮幾次,以後每次煮茶的時間是多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