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個财富彙聚的商業中心,一個有着“東方巴黎”之稱的魔幻大都市。這裡不僅僅有高大上的米其林,更有許多極富煙火氣息的市井美食。生煎小籠鍋貼蔥油餅油墩子,炸豬排青團馄饨辣肉面湯團……上海的美食實在太!多!了!每一樣都不可辜負!
南翔小籠
上海的南翔小籠在清末同治十年孕育誕生,它曆史悠久、蜚聲中外,許多人慕名甚至專程來上海體會南翔小籠的别樣魅力。上海南翔小籠的美味背後,是其精益求精的用料和制作手法。南翔小籠擇取豬腿上的精肉制為餡,選用精白面粉發酵成皮,最獨特也是最巧妙的一點是:餡内拌入的皮凍是将豬肉皮和老母雞湯一起炖煮之後制成的。蒸好的小籠包小巧極緻、味美鮮香。透過輕薄的面皮看,那誘人多汁的餡料若隐若現,猶如身材曼妙的美人裹着輕紗款款走來,一口便飄飄欲仙。
生煎生煎又稱生煎饅頭,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廣受國人喜愛,材料有面粉、芝麻、蔥花、豬肉、肉皮凍等。原為茶樓、老虎竈(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的專營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玉米、荠菜、蝦仁等多種品種。
它憑借着其獨特韻味,在上海已流行了百年之餘。生煎作為上海的特色傳統小吃,在如今的上海街頭,随處可見出售生煎包的小吃店或是餐飲店。生煎包以新鮮豬肉和特制皮凍混合制成餡心,再将生煎皮底部煎至金黃色,最後在頂部撒上香蔥、芝麻。制得的生煎有着白而微黃的外皮,酥脆而又松軟的口感,以及鮮嫩多汁的肉餡。輕輕咬上一口,一時之間蔥香、肉香、芝麻香充斥着你的味蕾,仿佛味覺占據了所有感官。吃罷,生煎層次豐富的口感和鮮美的滋味也仍在口中久久不散,回味無窮。
下沙燒麥
“下沙燒賣”誕生于近千年前的明朝,與常見的燒賣矮墩墩的樣子不同,“下沙燒賣”外形修長,再加上不長不短正好9分鐘的上籠蒸制時間,面皮既不會軟綿綿地塌下來,還會因為吸滿水分而顯得晶瑩剔透。從上往下看,燒賣口外圈波浪形的面皮随着熱氣展開,猶如花瓣堆疊,内中餡心微露,猶如一朵朵剛剛綻放的桃花,非常美觀。如此美味,發源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彙小鎮——下沙。“下沙燒賣”的餡心與普通燒賣不同,分為鹹甜兩種。鹹味燒賣主要原料是鮮筍和豬肉,湯汁濃郁,味道鮮美。甜味燒賣則以大紅赤豆、核桃肉、瓜子肉、白砂糖和陳皮橘制餡,甜而不膩。
在過去近千年中,下沙燒麥僅僅在正月十五春筍破土後到4月份,筍味鮮嫩的短短幾個月中上市,特别是在桃花盛開的那段時間最為鮮美,往往在南彙桃花節上被遊客瘋搶一空。所以,絕大多數人并無幸運得嘗其中美味。不過,自2011年和2015年先後入選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後,“下沙燒賣”已不再局限于與桃花争豔,而是名聲大噪,香飄浦西,成了上海人家喻戶曉的美食。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成為上海的傳統小吃已有50多年曆史了,它的獨具風味令許多人為之着迷,并且好評如潮。排骨年糕是以精選的優質豬大排配以薄而糯的年糕,經過一系列燒煮、油氽而制成的。排骨年糕獨特之處就在于排骨與年糕的搭配,相得益彰、堪稱絕妙。制成的排骨色澤金黃、鮮香柔嫩、味美醇厚、表面酥脆。而包裹着濃郁排骨湯汁的年糕,即吸收了排骨的鮮美,又鮮明地保留着自己獨特的香糯口感,粘韌适口、軟糯酥脆,實是誘人至極。因此,排骨年糕成為上海人民極其喜愛的精緻小菜也是情理之中。
鮮肉月餅
鮮肉月餅是上海傳統特色小吃中的一員,十分受上海人民的喜愛。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在那個人人生活貧瘠、衣食困乏的年代,價廉味美的鮮肉月餅,可算是難得一覓的美食了。乃至現在,中秋臨近,排隊三小時以上仍然有人趨之若鹜,想在此佳節與家人一起品嘗蘊含傳統美味的鮮肉月餅。上海的鮮肉月餅,最考究的在于制作酥皮的工藝,這酥皮需要純手工制作,一層皮一層油酥,這樣烤出來的酥皮可以說是細如白羽、酥脆可口。再加上裡面鑲嵌着的飽含汁水的肉餡,制成的鮮肉月餅不僅鮮香入味、軟糯适口,而且入口即化、回味悠長,這滋味可謂一絕。
鍋貼
鍋貼,是上海的著名傳統小吃。它的小巧精緻、香脆可口是許多上海人的最愛。在上海,想要吃到口味正宗的鍋貼,一定得拜訪那些藏匿于街角、弄堂口的點心鋪、不起眼的小店,往往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上海的鍋貼以其制作精細、選料嚴謹、口味鮮美成為上海人早餐時的專寵。制成的鍋貼色澤黃焦、鮮美誘人。輕輕咬上一口,入口酥脆焦嫩、溢汁流油,面皮軟韌,肉餡味美鮮香、亦爛亦酥、鮮美溢口,實屬回味無窮。在忙碌的早晨,看着街頭的喧嚣,點上一兩鍋貼,靜靜品味上海原汁原味的味道。

油墩子
油墩子,又叫油端子或油墩兒,是許多上海小囡的童年記憶。小小的手急切得接過熱騰騰的油墩子,一口咬下去,外脆裡嫩,鮮香非常,直呼味道真好。以前在上海,若是聞到一陣從街巷裡飄出的飄香,那多半是油墩子攤頭裡那炸得金黃焦香的油墩子散發出來的。走近一看,在一口沸騰的油鍋中,幾隻剛下鍋的油墩子正在翻滾着,瀝油的架子整齊地排着幾隻已經出鍋的油墩子。出鍋的油墩子外皮金黃焦脆,吃起來酥脆香口、餡料軟糯鮮香。這色香味俱全的油墩子,輕而易舉得就能勾出你的饞蟲來。
海棠糕
海棠糕創制于清代,因且神似海棠花的糕形而得名,後深受上海人喜愛,成為了上海傳統糕類小吃之一。海棠糕以花生為主料,烘烤制成,它的外形呈海棠花形,绛紫色,仿佛一朵朵綻放開了的海棠花,生機盎然,十分賞心悅目。而這道曆史悠久的花色點心也可謂是香甜可口、熱食極佳。表面撒上饴糖,上面添以芝麻、瓜仁、果絲等五色點綴,咬上一口,美味可口、香甜松軟。不僅吃海棠糕是一種味蕾的享受,而且觀看師傅制作海棠糕的過程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撒子
撒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面食,乃古代寒食節的節氣美食。蘇轼曾在其詩中這樣描述撒子:“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農于酒,壓扁佳人纏臂金。”可見撒子的魅力之大。因此撒子傳入上海之後,也成為上海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甜點小吃。制作馓子要使用上好的面粉,将其揉成面坯,再搓成條狀,環繞着排列,最後經油炸而成的冷食。制成的馓子如金絲套環般黃色澤金黃、層疊有序、精巧美觀,如金條纏繞,九曲十彎。冷卻後食用香脆可口,入口即碎脆如淩雪,叫人喜愛不已。
高橋松餅
高橋松餅起源于光緒年間,是一道曆史悠久的甜點,後傳入上海。上海高橋松餅因其入口酥松而聲名鵲起,成為一道美味适口的上海名點,屬于上海高橋四大名點之一。又因酥皮薄如蟬翼、層次分明,稱層餅。上海高橋松餅用桂花、熟豬油、赤豆、綿白糖、精白粉作為原料精緻加工而成。這樣做出的高橋松餅餅邊雪白、餅面奶黃、油潤光潔、層次分明。嘗上一口,便覺得皮薄餡足、松酥甜糯、油而不膩。可謂是香氣濃郁,餘味無窮。
擂沙圓
擂沙圓是上海特色傳統名點之一,受到上海人民的喜愛已有70多年了。擂沙圓是把包有豆沙或鮮肉的各式糯米湯團煮熟後,滾一層幹豆沙粉制成的。這樣做出的擂沙圓既有湯團本身甜糯的味道,又帶有濃郁的赤豆芳香,冷熱皆宜,實是别具特色。擂沙圓不僅看上去粉嫩可愛,而且其豆香濃郁誘人,咬上一口更是軟糯爽口、香甜适口。而且擂沙圓不帶湯水,攜帶起來十分方便,是上海人民飯桌甜點中的一枚寵兒。
上海蟹殼黃
上海蟹殼黃屬于上海小吃,創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上海蘿春閣和吳苑餅家烹制的蟹殼黃最為著名。它采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制而成。餡料有鹹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因餅形似蟹殼,熟後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所以稱為"蟹殼黃"。
開洋蔥油面
開洋蔥油面是上海市的著名小吃。開洋蔥油面制法很講究,它首先将蔥白切成寸段,放溫油鍋中炸制(用這種方法熬制好的蔥油色澤深紅帶黃、蔥香濃郁、聞之即可增食欲)。然後将蔥油配上已經用素油炒、酒糖浸過的開洋,即成開洋蔥油。将面條煮熟,瀝去湯汁,拌上開洋蔥油,即成開洋蔥油面。
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是上海市的一道特色小吃,屬于本幫菜;該菜品是由三黃雞、上白粳米輔以各種佐料制成,雞肉白嫩滑韌鮮美,粥中帶綠,顔色鮮亮,營養豐富,是一道滋補佳品。
油氽饅頭
油氽饅頭是上海市百年老店棗沈大成點心店制作的特色傳統小吃。饅頭形狀小巧玲珑,皮呈金黃,色澤美觀,入口松脆,肉餡鮮嫩,一咬湯汁四溢,肥而不膩。吃後齒頰留香,滿口生津,若趁熱食用,更會餘味無窮。
油豆腐線粉湯
油豆腐線粉湯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小吃。幹點配濕點,這是平常上海人習慣的飲食方法。而濕點中油豆腐線粉湯則是保留節目。雖然它看上去有點清湯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膩的點心,則是絕配。而且看它的燒制過程也是一個享受:鍋内湯汁翻滾,煮着鐵絲網勺裡的線粉,聞一聞,香氣四溢。
糟田螺
糟田螺是上海市特色小吃之一,選用個大肥美、肉頭厚實的安徽屯溪産的龍眼田螺為原料,進店後先用清水養兩天,使其吐淨泥沙,然後再放入鍋内,加上茴香、桂皮等煮較長時間。最後将燒好的田螺放上陳年香糟,糟制而成。這種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質鮮嫩,汁鹵醇厚,入口鮮美,十分受人歡迎。此美食是上海五味齋點心店和鮮得來點心店的著名小吃。
上海大湯團
湯團,實際上是甯波人的叫法,北京人叫元宵,成都人叫湯圓,上海本地人叫圓子。所以,80年代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這裡頭的叫法,其實是源自四川。
上海人許多祖籍甯波,甯波湯團也就成了上海人的首選。甯波話“呱啦松脆”,湯團卻是又糯又甜。上海人為了把湯團吃出味道,吃出花頭,又變出了很多“花樣經”:放黑洋酥、豆沙做成甜的,放鮮肉呢,就做成鹹的,到底哪一種味道更好吃,更加正宗呢?湯團的甜鹹之争,從來沒有停止過,估計以後還會繼續。
三鮮小馄饨
三鮮小馄饨,是一道菜肴。馄饨餡并不是鮮肉、開洋、榨菜制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裡,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着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馄饨是一種古老的面食,馄饨的文字記載見于西漢,它源于中國北方,興于唐宋,初為祭祀,後為民間小吃。太古神祇盤古将混沌破開, 一分為二, 天地即成。清代同治年間,文人曾這樣贊譽過馄饨 :包得馄饨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價廉物美的三鮮小馄饨,可謂百吃不厭,小馄饨的包制,更是簡便、快捷。
陽春面
上海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面食小吃,是上海特色風味小吃之一。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隐語以十為陽春。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中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衆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