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茶幹,不得不提咱們揚州的十二圩五香茶幹,它口味鮮美,色香味俱全,被譽為長江中下遊的“茶幹之王”。走近非遺,傳承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十二圩五香茶幹的前世今生,探索它的制作秘密。
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張愛平介紹,這一塊小小的茶幹,制作出來非常有講究,第一步就是要精選優質大豆。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用當地豆子比較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外地豆子水土比較硬,吃到嘴裡有點柴,每天晚上八點鐘開始泡,早上三點鐘起來開磨。(現在咱們這個豆子是已經泡好了是嗎?)已經泡好了,馬上起澇控水。
将大豆撈出後,張愛平将豆子倒進了一個大型機器,啟動開關,機器的一頭就源源不斷地流出香濃的奶白色豆漿。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像我們一天要打多少豆子?)像我們手工作業,一天就百把斤豆子,多了做不出來,純手工做。
張愛平說,三十年前他學徒的時候,沒有機器的幫忙,磨漿隻能靠石磨。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原始是石磨磨,太費時費工了,像我們這個磨豆腐的都有個職業病就是肩周炎,他每天早上起來冷水這樣下去撈,有肩周炎,後來改成粉碎機粉,粉過以後再人工吊漿,時間太長,食品安全要求還是達不到,現在改成不鏽鋼的比較先進,起蛋白比較高,比原始的磨子蛋白起的高一點,又方便又衛生又新鮮。
磨好的豆漿直接流入到一個鍋爐内,通上電即可蒸煮豆漿。豆漿煮沸後,就是點漿,通過加入石膏粉使蛋白質變性,凝固成豆腐腦。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以前老師傅就用個銅勺,在這邊晃,一邊晃一邊看,但是那個出來以後感覺到比較粗,現在沖漿出來以後口感比較細一點,我們現在沖漿就是一下子下來,十五秒鐘之内必須要下去,這個出來就是稍微嫩一點。
茶幹源自南宋末年,因其近似茶色,又是名茶配食的佳品,所以被稱為茶幹。十二圩五香茶幹興起于清光緒年間,最初是儀征市十二圩“窦天昌”茶幹醬園店生産的,張愛平基本延續了十二圩五香茶幹最原始的制作工藝和配方,唯獨沖漿有了創新。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改了有将近二十年了。(那您是怎麼發現沖漿這樣一個辦法的呢?)像人家那裡做豆制品出名我都去,去了以後到人家那去看,看了人家的取長補短。(您都去過哪些地方?)四川、采石矶、淮南、南京的高淳……我都去過,去了好多地方。
經過十幾分鐘的等待,點漿完成,接下來就是要将豆腐腦的蛋白和水分離。
張愛平說,這叫破花,必須将豆腐腦完全打碎,才能更好地将水排出。破花後将豆腐腦倒入方形的磨具中,并用紗布包好,壓上600多斤的鐵闆,等待十幾分鐘直到沒有水滲出。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 現在是有這樣的機器比較方便,那像過去的時候,脫水壓成型一般都是怎麼來做的?)過去布還是這麼做,它上面然後擺毛竹片,一片一片編好了擺上去,以後架橫的木頭,然後用石頭一塊一塊往上加,搬上去。(那這些石頭大概有多重呢?)四五十斤一塊。(大概壓多少?)大概四塊到五塊吧,一天上下 要搬個十幾趟,怎麼不累,腰受不了,肩膀也受不了。
壓榨成型後,将豆幹均勻地切成小塊,再用紗布一塊一塊地包起來。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就是手工包幹,一塊布一塊幹子。(像這個一闆大概有多少塊幹子?)一千二三百塊大概,都是大家純手工一塊一塊包出來,一個人一天隻能包一闆。(我看他們目前包的這個幹子好像還挺厚的,跟我們所吃到的這個幹還不太一樣。)馬上到這個上面還要進行壓制,這個壓榨就是16噸到20噸,壓過了以後出來脫布,上去再煮。
茶幹風幹至表面泛黃就可以下鍋煨煮了。張愛平介紹,茶幹制作的流程每家都差不多,而他家之所以深受廣大顧客喜愛,關鍵就在于煨煮茶幹的配方。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這個就是蒸煮入味,主要的精華什麼全在這裡面,最保密的東西也在這裡,前期做都差不多。(能透露一點點嗎?)雞湯煮,每天煮兩鍋,每天兩隻雞,一鍋裡面一隻雞。
待茶幹入味,起鍋稍涼,淋上秘制的紅油,拌勻即可。制作茶幹非常辛苦,一套流程下來,每天要從早上三點一直忙到下午五點才能休息,目前張愛平能找到的唯一的傳承人就是自己的兒子。
十二圩五香茶幹制作技藝傳承人 張愛平:
年輕人不肯幹,歲數大的幹不了,擔心以後沒人做,再過個十年八年的就做不了了,現在做的腰都疼。(再過個幾年可能就沒人繼承這門手藝了?)估計沒有,很難做,很苦的。
美味的獲得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希望現代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十二 圩五香茶幹在保持古老味道,同時也讓制作茶幹的人能更輕松一些。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編輯丨朱蔣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