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三餐規律、飲食清淡,長期焦慮也可能會出現腸胃問題。
情緒也會影響腸胃健康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洪惠玲在2022年6月22日人民日報健康号刊發的看診視頻中,對患者說了這樣一番話:
工作有壓力,愛着急,誰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咱用一點藥,但主要還是要靠自己疏解。因為思想情緒的問題,說實在90%的病都和這個有關,這個占比重最大。
你外來的東西,中醫講外因風、寒、暑、濕、燥、火,是從外面來的,這很容易把它弄出去就得了,但内生的情緒問題,不太容易出去。所以好多的病,包括胃病更是。
我遇到的病人這種情況的特别多,這是特别費勁的。治療好的比較快的,也是情緒調整比較快的;老是調整不過來的,那有時候它不光是這個不行,它有時候還往重了發展,所以一定要重視這個情緒的調整,這裡是七分養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内容。①
各種腸胃問題,
都能看到情緒的身影!
胃腸功能的改變是人體情緒變化的一面鏡子,情緒低落時茶飯不思,而心情愉悅時食欲倍增,胃腸的消化功能也比較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要有個好心态。②
1.愁出來的胃潰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馬晉平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在門診經常遇到在工作壓力大、生活不順心的的時候發生胃病的患者。這些患者長期精神壓力過大,導緻植物神經紊亂:胃液分泌失調、胃黏膜血供減少等,輕者表現為胃口不好,嚴重者可導緻胃潰瘍發生、甚至出現急性出血。所以,我們胃腸醫生經常跟患者說,胃潰瘍是“愁出來的病”。③
2.胃食管反流多伴有情緒問題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夏興洲2018年在接受大河健康報采訪時談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多伴有精神或心理問題,如憂郁、憤怒、焦慮等。患者在夜間還容易産生一些并發症,如咽炎、支氣管炎甚至肺炎等,還可能出現一些急症,如類似心絞痛的症狀。④
3.過于緊張導緻的拉肚子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内科主治醫師孔婧2021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在壓力、憤怒、抑郁等負面情緒下大多數人都有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和便秘情況的發生,這是一種典型的腦腸軸中大腦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
如果一緊張就想拉肚子,或是被長期腹痛、腹瀉困擾,可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任何問題,那麼,很可能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征”。除了飲食刺激會誘發腸易激綜合征,心理因素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⑤
4.情緒導緻脹氣不适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醫師胡立明2020年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表示,人的脾胃極易受情緒影響,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憤怒、抑郁、暴躁的狀态下,往往會影響腸道功能,胃腸脹氣就是最直接的表現。壓力大也會使腸胃蠕動變慢,産生腹脹,如果你久坐不動,更容易讓氣體積聚,難以排出。⑥
養腸胃記好這幾句囑咐
1.無論生活工作多麼繁忙,一定要“思慮有度”
北京同仁醫院傳統療法科副主任醫師陳陸泉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思在五行屬土,在五髒屬脾,中醫情志理論認為,“思則氣結”,多思傷脾。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讓大腦高度緊張的人群,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緻的。而脾胃運化失職,還會讓人食欲大減,飲食不化,體态上也不健康。
古人曰“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人知當食,須去煩惱”……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進食時應保持心情平和,精神愉悅,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中醫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一生下來,所有賴以生存的活動都要靠脾胃。而養脾首先要調控自己的情緒,使心情舒暢。
從養生角度講,無論生活工作多麼繁忙,一定要“思慮有度”,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放松身體、心情,這樣才能避免情志對人身之本的侵害。⑦
2.無論食物再好吃,不要貪多吃太飽
吃撐後,很多人會感覺胃部不舒服。尤其對于老人來說,本身消化系統就減弱,如果一次性吃得太飽,會增加胃腸負擔,最常見的就是導緻消化不良。
吃飯要吃七分飽,七成飽時停下進食,既不會提前饑餓,也不容易肥胖。
3.細嚼慢咽很重要
湖南省兒童醫院消化營養科張文婷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食物進入胃内,經儲納、研磨、消化,将食物變成乳糜狀,才能排入腸内。如果咀嚼不細、狼吞虎咽,食物粗糙,會對消化道産生較強的機械刺激,增加胃的負擔,延長停留時間,可緻胃黏膜損傷。另外,細嚼慢咽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膽汁分泌減少,有利于保護胃。⑧
4.一日三餐一定要規律
一日三餐要定時規律,才可以形成固定消化液分泌高峰。如果不按時吃飯,分泌出的胃酸沒有及時被食物中和,高酸狀态也容易導緻消化性潰瘍。⑧
5.不要帶着情緒吃飯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闫雅更2016年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表示,伴着氣憤的情緒進餐會影響人們神經的調節,從而影響胃腸道的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造成食物消化吸收不完全,極易導緻消化不良。同時,生氣時大吃大喝會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破壞胃黏膜屏障,極易發生胃炎、胃穿孔、胃潰瘍等疾病。因此,生氣時不要勉強自己大吃大喝。⑨
本文綜合自:
①2022-06-22人民日報健康号《中醫道破胃病最大“元兇”,重視這關鍵根源》
②2020-09-18健康時報《醫學大咖守護“中國胃”》
③2019-11-29健康時報《有些胃潰瘍是愁出來的》
④2018-07-27大河健康報《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伴有精神問題》
⑤ 2021-08-03 健康時報《一緊張就拉肚子怎麼治?》
⑥2020-01-21健康時報《捋順身體裡的各種氣》
⑦2020-07-14健康時報《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
⑧2020-06-16健康時報《孩子的胃最怕7個字》
⑨ 2016-10-28 健康時報《生氣時最好啥都别幹!》
(健康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