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白芥子,和芥末不是一回事,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幹燥成熟種子。
性味辛,溫,入肺經。功效化痰逐飲,散結消腫,通絡止痛。主治寒痰喘咳,咳喘痰多,懸飲脅痛,胸滿脅痛;痰滞經絡,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濕痰流注,陰疽腫毒。
味厚氣銳,善化痰涎,祛除協下及皮裡膜外之痰,搜剔内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用之皮裡膜外之痰無不消去,為治寒痰之峻品。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也。可走經絡,消痰結,止痹痛,除麻木,為活絡良藥,用以治療筋骨腰節諸痛,對表裡不通尤為有效。
煎服用量3~9g;或入丸、散。外:适量,研末調敷。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多食昏目、洩氣、傷精。
代表方: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控涎丹(《丹溪心法》),陽和湯(《外科全生集》),宣郁通經湯(《傅青主女科》)
***
急性支氣管炎:取白芥子末100克研細,分3次使用。每次加9克冰片,用溫水調勻做成餅,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晨起去掉。
哮喘,白芥子泥貼敷穴位:取白芥子、面粉各50克。将白芥子研成粉,與面粉攪拌均勻,加入 70~80℃開水适量,快速攪拌成泥。再取25 厘米×25厘米紗布2層,和餐巾紙1張疊在一起,将白芥子泥均勻地攤在紗布上,上面再蓋上2層紗布。在膻中穴周圍塗上凡士林,用攤好的白芥子泥貼敷在胸前的膻中穴、玉堂穴、紫宮穴處,貼敷10~15分鐘,其間有灼燒痛感時,可輕輕推開2~3次,以防起泡,每3天治療1次,7 次為1個療程。
冬病夏治消喘膏治哮喘:炙白芥子、延胡各21克,細辛、甘遂各12克,共研細末,用生姜汗調制成膏。在夏季三伏天貼于背部雙側肺俞、心俞、隔俞穴位4~6小時,每10天貼敷一次,每年貼3次。用于緩解期喘息型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慢性咽炎:白芥子30克,細辛12克,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軟膏調勻,将此中藥泥貼敷于雙側足三裡穴、雙側定喘穴和膻中穴上,再用關節止痛膏固定,1小時後感到相應部位發熱、發燙即可揭下,每日1次。
膝關節腔積液:白芥子(微炒)3克、生姜,姜黃3克,川芎、細辛各3克,外敷膝部,2--3天換藥一次。
慢性關節痛:取白芥子适量,曬幹研末,沸水調成糊狀,藥溫在40度左右時均勻的攤在病變的關節及周圍,超出病變部位2~4厘米,藥膏厚度約0.5厘米,1小時後去掉藥膏,用溫水洗淨皮膚。每3天1次,病程長者1周1次,可連續使用3次。
膝部腫痛(鶴膝風):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60g,研為細末,用黃酒或燒酒調成糊,包敷患處,幹了就換,以局部發疱為度。
足跟骨刺:用生白芥子研末備用,洗淨足跟部,取白芥子粉适量,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繃帶包紮固定。每天換藥一次。
痛經,芥糊敷足法:白芥子12克,研為細末,加米醋、面粉适量調為稀糊狀,外敷足心湧泉穴,包紮固定,每日一換。還可配合外敷關元、氣海穴。
婦女痛經:白芥子研末備用,取10克,加入等份面粉、冰片,用老陳醋調勻,制成餅狀,敷于神阙穴(肚臍),用膠布固定,于月經來潮前5天貼一次,月經期間貼一次, 一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
乳腺增生:取白芥子、山慈姑、制香附、橘絡各10克,水煎,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7天為一療程 ,
脂肪瘤:白芥子研末取适量調為稀糊,塗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兩天一次。
淋巴結核:白芥子20克,夏枯草、浙貝母各10克,共研細末,米醋适量調勻,敷于患處。3天換藥一次, 7次即可治愈。 面神經炎:白芥子50克,研細末,米酒适量,調制成膏狀。取患側陽白、地倉、四白穴,将膏藥攤于紗布上貼敷穴處,膠布固定,每兩天一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