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煎炒烹炸還是涮火鍋,“下水”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睐。雞胗、牛肚、毛肚、金錢肚、牛百葉、黃喉和魚肚,你真的知道它們是動物的哪個部位嗎?今天我們就來幫大家捋清楚。
“雞胗”就是雞屎包?
真實身份是雞肌胃
關于雞胗是雞的哪個器官有很多種說法,有的人說是雞嗉囊,有的人說是雞胃,更有人認為雞胗就是雞屎包,因此對雞胗敬而遠之。不過别擔心,雞胗并非雞屎包,之所以會有這種誤傳,是因為在剝雞胗的過程中,還會從中剝出一整塊黑褐色的物質,這就會讓很多人将雞胗錯當成了雞屎包。
許多地方會把雞胗叫做“雞肫”,粵語中叫做“雞腎”,日文中寫作“砂肝”,這是因為禽類的胃一般都可以叫做胗或肫。雞有兩個胃,一個叫腺胃,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消化蛋白質;一個叫肌胃,堅硬強大,負責磨碎較硬的食物。雞胗的真實身份其實是雞的肌胃。
不同于許多動物用牙齒來咀嚼食物,雞是沒有牙齒的,隻能靠肌胃裡的砂礫來磨碎食物,幫助消化。雞胗富有彈性的肉質和口感就是在長期的“磨煉”中形成的。另外,肌胃的最内層,有一層堅硬的淡黃色角質層,被稱為“雞内金”。過去很多小孩消化不好,老人常将雞内金烤幹磨成粉給孩子們服用,是尋常百姓家常用的偏方。
“黃喉”不是氣管?
魚肚其實源于魚鳔
黃喉,許多人聽其名就會将其誤認為是食管或氣管,但其實它是指大血管(主動脈),而牛喉嚨、牛氣管都有自己的“花名”,分别叫“牛姜”“牛天梯”。黃喉的處理較麻煩,若是前期處理不當或者涮的時間過長,就會出現嚼不動的情況。其中,牛黃喉比豬黃喉厚一些,咬下的口感會更佳。
而提到魚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看成魚的胃或者魚的肚子。其實真正的魚肚與這些都沒有關系,那麼魚肚到底來源于魚的哪個部位呢?魚肚其實來源于魚的魚鳔,人們把魚鳔收取以後風幹就能得到魚肚,它在很多地區也叫花膠,是一種營養價值特别高的滋補類食材。
魚肚是一種高蛋白的食材,它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蛋白質的含量高達84%,而脂肪的含量隻有0.2%,是難得的高蛋白低脂肪食材,平時人們食用魚肚,能快速把它含有的蛋白質吸收掉,既滋補身體,也能緩解身體虛弱。另外,魚肚中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膠原蛋白,這些都是人體正常代謝時所必需的營養成分。
“毛肚”是牛的胃
但牛其實有四個胃
吃毛肚時,火鍋愛好者肯定深知“七上八下”的吃法,隻需要将毛肚在鍋裡涮上七八下就可以直接吃了。
豬牛羊等家畜的胃,常被稱為“肚”,大家都知道毛肚是牛的胃,但牛其實有足足四個胃,口感各不相同的千層肚、金錢肚和牛百葉又分别對應的是哪個胃呢?
牛的四個胃中,第一個是瘤胃,俗稱草肚;第二個是網胃,肚毛呈交錯狀,像網一樣,俗稱金錢肚。瘤胃與網胃交錯的地方,會形成像領子一樣的褶皺,俗稱牛肚領,把牛肚領外邊的結締組織去掉,裡面呈現出來的白色肉質,俗稱叫牛肚仁。第三個是瓣胃,像書籍一樣一頁一頁的疊在一起,俗稱牛百葉,如果将肚闆去掉,呈現出來的百葉單獨一葉,就是毛肚。第四個是皺胃,負責分泌消化液,可以說是牛真正的胃,俗稱牛肚,色澤較深,肉質比較柔軟,粵港地區也叫它“沙瓜”。 王萌/文 /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