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變有哪些症狀和危害呢?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醫生的眼中,這扇窗也是人體健康的信号源眼底病變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身上極為常見,但我國患者對視網膜病變知識掌握度比較低,而且不重視眼底篩查,往往會錯過最佳診療時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眼底病變有哪些症狀和危害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醫生的眼中,這扇窗也是人體健康的信号源。眼底病變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身上極為常見,但我國患者對視網膜病變知識掌握度比較低,而且不重視眼底篩查,往往會錯過最佳診療時機。
近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助力,讓眼底篩查快速、準确地覆蓋到更多人群,特别是醫療條件不甚發達地區的基層醫院。日前,在南通大學醫學院桑愛民教授、吳輝群副教授的聯合指導下,該學院本科生韋華根團隊開發出的遠程智慧眼底篩查雲平台項目,利用人工智能查找眼底視網膜血管的微小變化,為病程研判及治療提供參考。
眼底病變與多種慢性病有關
目前,我國已有1.1億糖尿病患者和2.8億高血壓患者,數量居世界第一。
一些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缺乏全面認識,導緻其自身血糖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進而産生各種并發症,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網病)在糖尿病眼部并發症中最為常見,也是導緻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約30%的糖尿病患者會發生視網膜病變。專家表示,糖網病初期對患者視力影響較小,後期患者視力下降,眼前可能會出現漂浮球狀物體,最終惡化者會導緻失明。
眼底病變的情況在高血壓患者身上也極為常見。臨床上70%的高血壓患者都有眼底病變的症狀。此外,眼底病變與其他慢性病也存在關聯。臨床研究表明,視網膜血管直徑改變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視網膜微血管的改變可預測腦卒中的發生、反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國内外經驗表明,高血壓、糖尿病的并發症是可防可控的,關鍵是要及時發現高危人群和患者,積極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綜合防控手段。”南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吳輝群說。
無創檢查發現潛在危機
眼底是位于眼球内後部的組織,包括視網膜、視乳頭、黃斑以及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等。其中,視網膜血管是體現全身血管情況的一個縮影,是唯一可用通過檢眼鏡直接檢測到的血管。
通過眼底圖像,醫生可診斷各種眼病及内科病和腦系科的疾病。“慢性病的眼底改變主要有視網膜微動脈瘤、出血斑點、硬性滲出、棉絨斑、靜脈串珠狀、視網膜内微血管異常(IRMA),以及黃斑水腫等。例如,高血壓患者眼底動脈走形僵直,嚴重者動脈會呈銀絲樣的改變,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管形狀改變,出血,甚至新生血管等症狀。”吳輝群告訴記者。
臨床中有多種類型的眼底檢查。一類是直接觀察法,另一類通過先進的醫療設備實現,如眼底照相術、眼底血管造影術和脈絡膜血管造影術,以及眼底OCT,血管OCT和電生理檢查。通過眼底鏡快速、無創觀察眼底,醫生能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阿爾茨海默病等病情做出診療判斷。
臨床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患者每6個月或者1年就要做一次眼底檢查。病人在内分泌科确診後,醫生會建議患者去眼科做眼底鏡檢查,眼底檢查根據檢查的内容不同價格在幾十至幾百元不等。但我國患者主動接受眼底檢查的意識還不夠充分,對視網膜病變知識掌握度也比較低,往往錯過了診療的最佳時機。
技術助力讓眼底篩查更精準
一些疾病會産生連鎖反應,導緻身體其他部位跟着生病,這對醫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看多少病人能成為一名有經驗的眼底閱片醫生呢?有研究者認為需看病人或閱片3萬人次才能成為一名有經驗的眼底閱片醫生,也就是說如果每天平均看10個病人,10年才能有經驗。
“中國眼科醫師尤其是眼底病專業醫師較少,潛在眼病的患者過多,這使得眼科醫生負擔很重。”吳輝群感慨道,國内三甲醫院無論在醫師資源還是經驗資質上都占有更多優勢,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與之相比就略顯單薄。
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将資深醫生的豐富經驗轉移并應用到基層醫療機構,快速、大批量地閱讀眼底圖像,節約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對慢病的早期發現與病情監測有促進作用。從2015年起,吳輝群團隊開始緻力于遠程智慧眼底篩查雲平台的開發。他們通過眼底鏡快速無創觀察眼底,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準确讀片,查找眼底視網膜血管的微小變化,如微血管瘤、滲血、出血等,就可判斷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嚴重情況,并借此檢查結果作出病程研判及治療參考。
“經過前期眼底圖像病竈識别深度學習,平台具備了依據眼底圖像對病患症狀做出判斷和預測的能力。用戶上傳眼底圖像後,平台能自動識别出病竈,并對它進行一個定量的特征提取。”吳輝群對記者說。目前該平台已和南通第一人民醫院、南通愛爾眼科醫院進行合作,反饋良好,面向基層社區的推廣也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内進行。吳輝群預計在未來2—3年内待醫療器械許可證審批下來,這項技術會讓更多人受益。(季天宇 張 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