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人的健康的八個要素

人的健康的八個要素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9 09:21:38

人的健康的八個要素?語出《難經·八難》原句為:“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本句強調了氣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人的健康的八個要素?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人的健康的八個要素(健康術語-氣者人之根本也)1

人的健康的八個要素

解讀

語出《難經·八難》。原句為:“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本句強調了氣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難經》此處提到的“氣”,指的是“腎間動氣”。此氣為“生氣之原”(即原氣,亦即真氣、元氣),因為其為“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是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發揮髒腑功能、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所以說氣為“人之根本”。張景嶽說:“五髒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就極度強調了其重要作用。徐靈胎《難經經釋》指出:“原氣在人,猶草木之有根本。若草木根絕,則莖葉枯落。人之原氣,亦猶是也。”對氣作了形象而生動的譬喻。固然,《難經》所講“人之根本”的“氣”是言元氣,即所謂“生氣之原”的“腎間動氣”,然而,這種“生命之原”的“元氣”乃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結合體。因為生命既有先天過程,也有後天過程。有了先天之精氣乃能構成生命體,人的生命體即是先天精氣的載體。生命體一旦形成,其降生之後生命的延續則全賴後天之氣(包括呼吸之精氣和飲食水谷之精氣)以維持,且後天之氣還将不斷地充養、填補先天之氣。所謂元氣是藏于腎中的先天之精、後天之精所化生的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之氣,即本句所說的“人之根本”。如是,則更能夠全方位地理解中醫學對于氣的廣博的認識和探究的深邃了。

中醫學對氣的論述是非常廣泛且非常深入的,對氣的作用是非常重視的。氣是構成人體生命的最基本物質。萬物皆由天地之氣所生,人為萬物之長,亦生于天地之氣,(包括人在内)萬物的存在無不有氣的存在。《素問·寶命全形論》就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體的生成必賴于氣,亦全賴于氣。萬密齋《萬氏家傳保命歌括》即謂:“人身之中,内行于髒腑,外行于經絡,升降往來者,氣也。”諸凡人之生理、病理、攝生、論治,無不與氣密切相關。身之氣主要是指彌漫無狀的無形之氣,而由其聚合凝聚形成的精、血、津液等,雖不再以氣名之,而實質是氣的另一種表現形态。故張景嶽《類經》有“精能生氣,氣亦生精”之說,《素問·六節藏象論》亦謂:“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講的就是陰陽之氣交合,而變生為萬物之有形者。該論又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按:食,通飼,作供給講)……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之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講到了氣之來源是由天地所供給,而因為有了氣的作用才産生營衛津液的生化。精之與氣,二者一也,稱謂不同而已。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體生命的生、長、壯、衰、已,生存、發育、健康、疾病、死亡,無不與氣的運動變化和盛衰存亡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難經》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機體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是氣的活動的體現,沒有氣的運動,生命也就不複存在,故而《靈樞·本神》說:“無氣則死矣”。

應用領域

氣之生成,其源大體可歸為三途:

1、來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氣。《靈樞·天年》雲:“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以母為基,以父為楯。”(按:“基”,是基礎;“楯”本為欄幹,這裡作捍衛、衛外講。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就是以母親的血作為基礎,以父親的精為之捍衛)父母之精血亦即為先天精氣。《靈樞·決氣》就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沒有先天精氣,便不可能産生人的生命。所謂先天精氣是先于生命就存在的,是來源于父母而藏于腎中的生殖之精氣。

2、來源于後天水谷精微之氣,亦叫谷氣。《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于谷”,就是指人在攝入飲食物之後,經脾胃的吸收運化,将其精微轉輸到全身各部作為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為飲食物是在機體生成的後天攝入,所以又叫“後天之精”。

3、來源于自然界的清氣。人一出生,離開母體,即行呼吸,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亦是氣的一個重要來源。即如孫一奎《醫旨緒餘》中所說:“人一離母體時,便有此呼吸,不待于谷氣而後有之……平人絕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盡,髒腑無所充養受氣也。然必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絕而死之速也。”

人體之氣的生成,主要是來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氣、攝納飲食物化生的後天水谷之氣及呼吸自然界之清氣。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與體内各髒腑功能的是否健全和協調,有着至為重要的關系,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調,都會影響到氣的生成和功能作用的正常發揮。

氣是運動着的、無形而有機的物質,功能作用是極其廣泛的。其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氣的推動作用。氣是一種不斷運動着的活動力很強的物質。人的生長發育,髒腑經絡的功能活動,營血的生成和運行,津液的敷布及代謝,無不依賴于氣的推動才能得以實現。就因為氣有能運行津液輸布流通的推動作用而有“氣為血之帥”之論,即如王肯堂《證治準繩》所說:“夫氣,陽也;血,陰也。陽動則陰随,氣運則血行;陽滞則陰凝,氣弱則血死。”一旦氣有之不足,就會出現對陰精血液的推動無能,其表現為機體功能的虛衰,就會産生營血津液生化的不足。如心氣虛則生血、行血無能,而發生心血心陰虛虧之證,或營血凝滞而瘀阻;脾氣虛則運化不行,營衛氣血生化乏源,或津液不布而痰濕内生,或氣滞不行而脹滿,或水濕壅滞而瀉利……

氣的溫煦作用。《難經·二十二難》言“氣主煦之”,《難經·三十七難》亦謂“人氣内溫于髒腑,外濡于腠理”,《靈樞·本髒》指出:“衛氣者,所以溫分肉……”溫分肉,就是指衛氣有溫養肌肉的作用,講的就是氣的溫養、溫煦作用。氣的這種溫煦作用來自于自身的不斷運動,以及對髒腑經絡功能的激發,動則陽生,陽者溫熱之性也。如果氣的這種溫煦作用失常,或溫煦不足,表現為髒腑功能減弱之畏寒肢冷、便溏溲清等虛寒證,即古人“氣不足便是寒”之謂。反之溫煦作用過盛,又會表現為髒腑功能亢進而産生多種火熱之證,亦即古人“氣有餘便是火”之謂。

氣的防禦作用。危害人體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機體對這些損害的防禦能力是由多種因素所産生的綜合作用,其間氣的作用是最為重要的,其主要表現就是抗禦邪氣侵害,維護機體健康。所以《内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内,邪不可幹”,就指出了氣的防禦作用。氣旺則邪不能害,氣虛不足常會遭受邪氣的侵害。臨床上見抗病力低下、過敏性體質及常易感冒者,首先就當責之于氣虛不足,無力抗禦邪氣侵害,尤以脾肺氣虛最為多見。

氣的固攝作用。指的是氣有調控、統攝的作用。機體内的一切液态物質的正常分泌、運行、敷布、排洩,不緻散亂無拘、任意流失,全賴于氣的調節、控制、固攝。諸凡血液、唾液、胃液、腸液、汗、尿、涕、淚等等,都是在氣的調節統攝之下而有序進行,維持液體物質的正常循行及新陳代謝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重要功能體現,故有“氣能攝血”“氣能攝津”之說。臨床上所采用的補氣攝血、益氣斂汗、補腎縮尿、補腎固精、補脾止瀉等治法,皆是以氣有固攝作用為理論依據的實踐運用。另外,體内諸髒器能保持相對穩定的位置,亦是憑借氣的統攝作用。這種作用一有減弱,就會發生“氣機下陷”的病變,而出現如胃、腎下垂,子宮、肛門脫出等髒器位置下移,眼袋、乳房、睾丸下垂等髒器位置出現變異的病證(包括現代醫學諸多肌無力症等)。

氣的營養作用。氣的生成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水谷後天之精及呼吸自然界之清氣,其本體就是一種營養性很強的精微物質,張景嶽《類經》就有“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于精”之說。氣之與精,本為一體,此氣運行輸布于全身,供給四肢百骸、五髒六腑所需的營養和能量,即是氣的營養作用的體現。《素問·痹論》說:“營氣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而《靈樞·脈度》亦謂:“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其流溢之氣,内溉髒腑,外濡腠理。”“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内溉髒腑,外濡腠理”,就是對氣的營養作用給予的全面肯定。

氣的氣化作用。氣化,是指因氣的運動而産生的變化。在氣的直接作用和參與之下,舉凡人體形态、功能及表現形式等各種變化,都是氣的氣化作用的結果。諸如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代謝及相對轉化,都是氣的氣化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内經》這段經文像繞口令一樣佶屈聱牙,但其終結一句話:就是講的氣化。我們隻要明了這裡所提到的人及自然的一系列運動變化都是氣的氣化作用的結果就可以了。《内經》對人體的氣化作用給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肯定。《内經》是以升降出入作為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氣的這種氣化作用是無處不在、無時不行的。《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因為有了氣的這種氣化作用,才有萬物的化生形成;氣的氣化作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終止,故《素問·六微旨大論》說:“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氣的氣化作用,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整個生命活動,都是氣的氣化作用,沒有氣的氣化也就沒有了生命。

人體之氣的功能作用,大體可歸納為以上幾點。但各種功能作用之間絕不是孤立地獨自表現,而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人體之氣,雖各有差異,各有側重,各有偏長,但卻是共同協作,從而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歸結到一點,人的生命之所以得以正常維持,正是由于氣的這種很強的不斷運動,故《難經》乃有“氣者,人之根本也”之論。

氣之于人,重要如斯,不可或缺,然氣亦有病時,故《素問·舉痛論》有“百病皆生于氣”之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是以五髒精氣作為其物質基礎的。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緻使人罹病的,隻有在過分突然、過分劇烈、過分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可能造成髒腑氣血功能紊亂的病理變化而發生疾病。張景嶽《類經》釋之謂:“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緻,故百病皆生于氣。”《景嶽全書》亦謂:“夫百病皆生于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至其變态,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

參考文獻

1、宋一倫,楊學智.基礎理論與疾病: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

2、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

3、劉靜遠.中醫名諺闡釋: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